積極應對城鎮化 關注傳承人現實境遇
2013/9/23 10:52: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郭凱倩
近日,中國—東盟文化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論壇舉辦期間,各國代表對本國非遺保護的成功經驗進行了介紹,記者也借此機會,就新時期非遺保護工作中的熱點對與會專家進行了采訪。
積極應對城鎮化的沖擊
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面臨了最嚴重的考驗。600個大中城市的老城區老建筑被拆遷殆盡,較好保留著豐富民間文化遺存的村莊只剩下2000多個,比2005年減少了3000個;從2000年至2010年,平均每天有250個自然村消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田青說,在經歷戰爭和“文革”的破壞之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經歷另一場非暴力的沖擊,絕大多數傳統文化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土文化、地域文化的產物,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和其依存的鄉土分離。
據統計,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51.27%,居住在城鎮的人口首次超過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并將持續增加。在人類生活節奏加快和審美不斷變化的今天,傳統文化迅速消亡或變遷,古老的建筑、社區和民風民俗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邱春林表示,比城鎮化帶來的挑戰更嚴峻的是,大量農村的年輕人離開了故鄉進城務工,削弱了他們與鄉村習俗、傳統技藝、民間傳說等的聯系。
面對這一態勢,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在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七省調研時曾提出,要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形成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激發農民在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的自主性、主體性和創新性。比如,在江西省吉安市釣源千年古村,村民們已經開始自覺保護古建筑,著手整理村落歷史,對村里的建筑、街巷、工藝、信俗等他們都如數家珍。
實施生產性保護要推陳出新
生產性保護方式是我國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中應運而生的,它既體現了我國政府在開展此項工作方面的獨創性,又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相關公約的精神一致。
對于如何開展生產性保護,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美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表示,對核心技藝的保護是進行生產性保護的關鍵,其原則是堅持使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和手工制作,但同時也要適應市場需求推陳出新。
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與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是上海的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當地在總結兩者獨有核心技藝的基礎上,十分注重突出經營特色。如根據不同字體、不同流派和不同字帖制作相對應的毛筆頭,推出包括100多種款式的“名帖名筆”系列;根據現代市場需求將吳昌碩等名家的墨錠繪稿與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中墨模雕刻等技藝對接,形成獨具特色的墨錠產品。通過幾年的實踐,兩項工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都得到良性發展,2012年其銷售額比2008年增長了近4倍,居全國筆墨行業之首。
今年6月,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通過的《成都展望》提出:“我們并不反對在不損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原真性前提下的開發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須確保其受益者是相關社區。我們堅決反對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性質的過度開發和隨意濫用。”對此,南京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徐藝乙深表贊同,他說:“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但同時并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合進行產業化開發。”這是我們要謹記的。
積極發揮傳承人的能動作用
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在于它的制作、表演是靠口耳相傳,因此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對非遺的傳承和發展至關重要。
“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核心,我們承認各個社區,尤其是原住民群體或者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從而豐富著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性。”與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說。
國際社會已經普遍認為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是做好非遺保護工作關鍵。馬來西亞針對非遺傳承人建立了“工匠大師”制度,該制度不僅注重傳承人對非遺技藝的掌握能力和傳承責任,還關注其在產品上不斷創新、創造的能力。在我國澳門地區,政府則以購買演出的方式代替資金補助來幫助非遺傳承人發展他們的項目。
自1995年起,菲律賓已開始啟動“非遺學校”的保護計劃,涉及的項目包括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音樂、民間文學、傳統舞蹈等內容。非遺學校在不同的地區,根據不同項目,采取不同措施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場地開展面向青年人的培訓,并從中挖掘傳承人。“成立非遺學校旨在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更好地傳承給年輕的一代。菲律賓政府會對這些非遺學校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菲律賓國家文化藝術委員會顧問杰西·珀若塔說,“在菲律賓北部,我們已經成立了39所非遺學校保護圣歌吟誦藝術,同時采取多種形式,比如通過舉辦吟誦比賽來鼓勵年輕人學習。”
“我們在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應該意識到它本身也是我們改進自身方法和理論的一個契機,只有當我們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創造者、持守者和繼承者也納入到保護工作的視野中,把他們的主體性、現實境遇和要求也切實地考慮和重視的時候,我們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才可以說真正是對人的關懷,才能說是一種整體性的保護。”劉魁立說。(原標題:積極應對城鎮化 關注傳承人現實境遇)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