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的百集大型電視系列紀錄片《中國通史》在CCTV6黃金時段再度七集連播。如果說,年初首輪試播從《諸葛亮治蜀》到《煬帝功過》的七集讓觀眾感到新穎別致,那么此次包括漢末三國到東晉門閥百年亂世和唐太宗、武則天、唐明皇三朝治世在內的第二輪七集精選,則讓人看到了史學的智慧。
由漢而唐,是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大治-大亂-大治,豪杰輩出,群雄逐鹿,大起大落的戲碼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上演。宏觀來看,這段歷史最能體現打天下與治天下的區別,也最能體現人與時代的互動。
《三國鼎立》、《西晉統一》、《門閥政治》三集,最精彩處乃是時間。從司馬懿滅曹爽奪權到司馬炎正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用了三代;從晉武帝滅蜀到出兵東吳完成統一,用了15年;從晉武帝一統天下到晉愍帝屈辱求降,僅僅37年;從大漢到大唐,用了300余年。
21世紀號稱快餐時代,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今天出點子,明天就要行動,后天就要實現。可歷史告訴我們,有些事情,快不了。一個雄心,一個心愿,需等待天時、地利、人和,英雄最重要的素養,實為忍耐與等待,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精髓的智慧:時用。從這點來說,歷史,才是貨真價實的“成功學”。
打天下如此,治天下呢?晉武帝以為統一了,隋文帝以為統一了,盡皆幻滅。直到唐太宗繼位,成為那段亂世中第一個懂得反思的人——當然,也是因為前人的種種教訓,才有了他的反思。在《西晉統一》中,鏡頭從完成大業忽而轉到洛陽師范學院美術老師茍斌,轉得尤其漂亮,用《金谷春晴》的創作引出西晉在第一代就開始紙醉金迷的教訓。
而《貞觀之治》在描述太宗諸般功業之前,大量鏡頭留給了他的反思:“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與先前那些或權欲熏心或好大喜功的霸主相比,太宗對權力與責任的敬畏,讓人看到了怎樣的人才可托付天下。此處,北京大學教授吳宗國對唐代“法律首先是管官吏的”的點評也恰到好處。接下來的四集,逐步勾勒出了真正的盛世思維。
從“三國之爭就是人才之爭”到武則天的人才選拔功績再到盛世所需人才標準,《中國通史》體現出了中國史學界缺席已久的對于“人”的關注——早年間以論代史的僵化思維下,“人性”被完全忽略。片中,無論曹操、劉備等梟雄,還是謝安、李林甫等權臣,抑或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等帝王,在關于何謂英雄、何謂人才的討論上,顯示出了正史團隊的價值取向。
早些年,史學常被等同于考據,然而從司馬遷的時代開始,史學就是一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大智大慧。近來對歷史感興趣的民眾漸多,卻往往迷戀于細碎,難有框架概念。將糾結的個體的人放回宏大的時空坐標,這正是史學的真功夫所在,也是歷來人文學科均奉史學為“明智”的緣由。
要將博大精神的中國歷史濃縮為一集45分鐘的片子,只有足夠深入的團隊才能做到淺出。以家喻戶曉的三國為例,片中提取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個節點,以暫時的平衡對照必然的統一大勢,框架邏輯相當清晰,也是史學與電影“剪輯”思維的巧妙結合。
各學術專家的點評,常能起到點睛作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樓勁對“活命哲學”的總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后濱對“盛世”的解讀、北京大學教授吳宗國對治國人才需求的分析,都非常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所用豐富的視聽手段和專業的鏡頭語言仍為毫無疑問的亮點,特別是3D動畫的大量運用,現代科技在呈現中國浩蕩歷史的同時,更抓住了傳統文化最能牽動古今情絲的關節點:東方審美。(原標題:盛世思維 史學智慧——看百集大型電視系列紀錄片《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