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經過3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與清理,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靖邊縣的“匈奴故都”統萬城遺址內意外發掘出一個規模巨大的建筑基址,其四面斜坡土木結構形式表明其應當是高大的樓閣式建筑,其巨大規模為統萬城目前單體建筑考古中罕見。 主持考古發掘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邢福來說,現在我們發掘的這個夯土基址的長寬有三四十米,而且一個探溝解剖了一下這個建筑基址,發現夯土直接壓在唐代地層上。從這一點來說,這個建筑的建造年代應該在唐末五代時期。
根據多年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建于公元5世紀初的“匈奴故都”統萬城一般認為主要由緊密相連的東西兩城組成,二者共用中間的南北向城墻,其外尚有不十分規則的外廓城。
邢福來說,唐末時期在統萬城一帶是拓跋思恭的靖難軍管理的地區,而且統萬城是靖難軍的置所——夏州所在地,所以我們覺得這個重要建筑應該和拓跋思恭有關。這樣就基本可以推測,赫連勃勃建立的統萬城,應該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西城和外廓城的一部分。
據了解,拓跋思恭在唐末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被唐朝封為靖難軍節度使,置所就在夏州即如今的統萬城,管理的范圍包括現在陜北的靖邊、定邊、橫山、米脂還有甘肅、寧夏、內蒙古的一部分。
邢福來說:“唐朝中央政府還賜姓拓跋思恭為李姓,改名為李思恭,而且靖難軍節度使是世襲的,它的后代就到了李元昊的西夏。我們現在稱之為西夏的這個國家為什么稱為西夏,就是因為和他們的祖先在東邊的夏州(即統萬城)一帶活動有關。”
邢福來說,這座建筑之南80米處還有一座較小的建筑,二者或許應是一組建筑,而且二者西邊發現一條南北向大路,為研究城內交通和軍事布局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這座重要建筑什么時間毀棄的呢?專家認為,它應當跟城市的毀棄時間差不多。原來在北宋時期,西夏的勢力不斷擴大,這個地方經常被其占領以攻擊北宋,后來宋朝決定把居民遷出毀棄城市,這樣一來,統萬城基本上從歷史的記載中和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趙建蘭)(原標題:“匈奴故都”統萬城驚現大型建筑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