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南鳳凰10月14日電 (記者 唐小晴)“苗族文化保護傳承要立足本土、敢于創新,不局限與對文物的靜態保護,注重對活態民族文化‘傳承人’的保護,以及繼承人的培養。”74歲的中國苗族博物館館長龍文玉在湖南鳳凰說。
湖南、廣西、云南、貴州四省苗族聚居區的專家和學者,14日齊聚湖南鳳凰古城,探討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之道。
龍文玉一生致力于弘揚民族文化,撰寫過苗族學術論文30多篇。上世紀80年代,他率湘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團訪問歐洲,在巴黎演出了充滿苗族文化特色的辰河高腔《目連戲》。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遠古遺存的民族民間文化正逐漸消失,民族文化保存已面臨瀕危,尤其以農村的原生態歌舞文化、祭祀文化、戲曲文化等為重。
龍文玉表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可與當地文化旅游相結合,科學規劃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保護與當地居民經濟利益結合起來,增強居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方能為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位于貴州省東南部的叢江縣是苗、侗、壯、瑤、水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大縣,形成了廟歌、侗歌曲、祭祀詞、水書等獨特的文化生態區。但城市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的加快,導致該縣少年兒童開始放棄傳習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傳承難以延續。
叢江縣民族事務局局長敖家輝建議,要制定傳承人和繼承人的獎勵、鼓勵與扶持政策;保留民族建筑風格,保護古村落;鼓勵支持傳統節日、民俗活動,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承。
素有“苗疆圣地”之稱的貴州省雷山縣,民族文化資源亦十分豐富,有苗繡、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縣近年來雖通過成立民族文化保護和研究機構等舉措,保護民族文化,但仍缺乏系統的資金整合和科學產業規劃,難以形成發展合力。
雷山縣民族事務局局長吳玉貴建議,貴州可舉全省之力,打造聞名中外的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牌,舉辦“國際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博覽會”,建立民族民間手工藝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推動當地民族文化的發展。
湖南湘西州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龍杰也認為,在發展苗族文化方面,可興建中國苗族銀飾服飾博物館和中國苗族銀飾服飾展示隊,向全世界介紹苗族文化,提高知名度。(原標題:四省區專家學者“支招”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