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2日,“黃飛鴻杯”第九屆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暨水上雙獅挑戰賽在西樵山天湖公園舉行。賽后筆者了解到,此次出戰的兩名選手中,獅尾是獅隊中的佼佼者何燦添,獅頭卻是一名新人,兩人搭檔僅3個月,因此配合不夠默契,出現失誤。而與何燦添搭檔了10多年、曾一起包攬全運會3枚舞獅賽事金牌的劉嬌瞬,已于去年退出獅隊,賣蔬菜去了。這正是目前南獅發展遭遇尷尬的一個縮影。面對高強度的訓練、不高的收入以及有限的職業發展空間,愿意專業從事舞獅行業的本地人越來越少。而且,傳統南獅人也普遍覺得前途迷茫。(10月11日《南方日報·佛山觀察》)
像南獅等傳統文化在佛山源遠流長,即使西樵不斷致力獅王賽的改良創新,但收入低的瓶頸不突破,人才流失只能越發嚴重。文化走產業道路本來就存在偏差,像南獅等具有廣闊舞臺、又深受民眾喜愛的項目都難以為繼,說明市場不是萬能的。從業者生活慘淡,他們因熱愛而執著地堅持,那下一代誰來傳承呢?
這些年,由民間文藝、手工藝等組成的文化遺產深深根植于一方水土,但政府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夠,特別是資金的欠缺,制約了訓練、表演等開展,而傳承人、從業者的補貼如同杯水車薪,連賣菜都可以活得更滋潤,與他們的付出嚴重不對等,吸引力自然會下降。偏偏有關部門舍得在建設高檔音樂廳等方面花錢大手筆,卻對傳統文化“視而不見”,說到底還是受畸形政績觀的束縛。
傳統文化對民眾精神、素養起著的潛移默化影響,只有生存下來,配套走校園、進社區等扶持手段,扛起發現美、欣賞美的旗幟,非遺方能融入公民的骨髓百茁壯成長。倉稟實而知禮節。政府、社會和民眾都行動起來,營造傳統文化的春天,作為文化民生的重要內容,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更為迫切。如果“絕活”真成了“絕唱”,公民情感和精神少了依附的載體,怎么說都是不折不扣的缺憾。(盧俊安)(原標題:評民間文化遺產:政府重視程度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