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清代名人傳略》寫就中美兩代史學家交誼佳話

2013/11/29 16:45:47 點擊數: 【字體:

 

《清代名人傳略》寫就中美兩代史學家交誼佳話

 恒慕義  

《清代名人傳略》寫就中美兩代史學家交誼佳話

 鄧嗣宇  

《清代名人傳略》寫就中美兩代史學家交誼佳話

  1945年,兩卷本《清代名人傳略》由美國官方機構政府印刷局出版并首先在華盛頓發行,由此填補了美國漢學研究的空白。這本書最早是在1937年由美國漢學家恒慕義主編、中美兩國漢學家共同完成,是一部在世界上影響很大的漢學著作。胡適曾為這本著作撰寫序言,“至少在目前來說,沒有任何語言包括中文在內的著作可與之相匹,無論在對概念的理解方面,還是在陳述的客觀性和其應用上”,“它是今天可以看到的一部最翔實、最好的近三百年中國史,是研究現代中國早期歷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費正清在《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中,也稱這本著作是“按照恒慕義博士的編輯宗旨,編纂出版了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外國論述近代中國的著作”,“這既是中外合作的產物,又是美國漢學研究的勝利”。

  一

  在《清代名人傳略》中收錄中國這一時期800個人物的傳記,反映了美國早期漢學特色,30年代開始分兩卷出版。主編恒慕義組織了費正清等50位東西方學者參加編寫工作,為編寫好這部著作,工作人員查閱1100多卷正史,做了數百卷“筆記”。該傳略行文嚴謹,每位傳主都有姓名、字號、出生年月、籍貫,主要經歷和事跡,篇未有注釋。早在恒慕義指導編寫《清代名人傳略》時,曾邀請鄧嗣禹負責編寫33位太平天國時期人物傳記,其中有3位人物(徐廣縉、怡良、穆彰阿)就是他與費正清兩人共同完成的。

  恒慕義(Arthur William Hummel,1884-1975)生于美國密蘇里州沃倫頓,1915年被公理會派到中國山西汾州(今汾陽)明義中學教英文,任汾陽中學首任校長。1928年,恒慕義回到華盛頓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1957年與郭秉文創辦中美文化協會并任首任主席。

  《清代名人傳略》能獲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美國國會圖書館豐富的藏書資源。該館是美國最早收集中國圖書的圖書館,也是中國之外最大中文書籍收藏館之一。該館最初在1869年收到清朝政府所送書籍10種(共計933冊),于1928年成立東方部,恒慕義為第一任主任。在他任職27年期間,該館中文藏書由10萬冊增至29萬多冊,成為在海外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目前該館藏書總量為90萬冊,除漢文外,還有滿文、蒙文、納西族和其他民族文字著作,藏書涉及領域主要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其中相當部分是清代檔案資料,而明清間的方志、家譜、各類抄本和稿本也頗豐。國會圖書館還珍藏有一批藏文的木刻版畫和手稿,其中的一部分是柔克義(William? Woodwillm? Rockhill)1888年至 1892年間在蒙古和西藏旅游時所獲得。此后,1901年至1928年間,柔克義、勞費爾等學者又獲得920件木刻版畫和手稿。現在,國會圖書館也是西方世界最大的藏文獻館之一,所藏藏文文獻涉及佛學、歷史、地理、醫學、樂譜、占星術、解說詞、肖像學等諸多領域,這些都與恒慕義早年所作出的貢獻分不開。

  早在1918—1928年間,美國農業部的一名植物學家施永格(1871-1952)就曾多次到中國,為國會圖書館收集中國各地的方志。恒慕義擔任東方部主任之后的第二年即派人再次來到中國,著力收集補充該館所缺中國方志。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國內形勢動蕩不安,各地藏書散出,恒慕義抓往這一機會,派人來華設立專門機構大量收集中文圖書,出于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有的藏書家甚至分文不要,將珍藏贈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一時間,我國的圖書文獻資料大量流向大洋彼岸,就連當時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善本藏書也不能自保。為安全考慮,恒慕義用船將這些藏書運載至美國,存放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遂將其全部排攝成縮微膠卷珍藏。他曾這樣描述道:“中國珍貴圖書,現正源源流入美國,舉凡稀世孤本,珍藏秘稿,文史遺著,品類皆備,國會圖書館暨全國各大學圖書館中均有發現,凡此善本,轉入美國者,月以千計,大多要價不昂,且有贈予美國圖書館者,不甘為日本所攫,流放東土也。即以國會圖書館而論,所藏中國圖書,已有二十萬冊,為數與日俱增”。截止到1942年,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善本已達1622種,其中僅《永樂大典》殘卷也有41冊之多。十五年后,中國學者王重民編纂的《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善本書錄》中收錄各種善本圖書多達1777種。

  早在中國時,恒慕義就決心編纂一部近三百年間的中國人物傳記辭典。1937年初,在具備如此多的藏書量之后,他開始著手組織人馬來完成多年心愿。1937年7月,鄧嗣禹接受燕大同學房兆楹邀請,辭去燕大教職前往華盛頓,參加《清代名人傳略》的編纂工作。

  湖南人鄧嗣禹(1905-1988年)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史學系,1932年當選燕京大學歷史學會主席,同年獲得學士學位,師從鄧之誠、洪業等著名史學家。大學畢業后,他考入燕大史學研究所,1935年獲得碩士學位并留校任講師。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正在燕大做博士后研究的美國第一代漢學家畢乃德(Knight Biggerstaff ,1906-2001),1936年兩人合作編寫了《中國參考著作敘錄》。1939年在完成了《清代名人傳略》之后,他到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攻讀博士學位。

  50年后,鄧嗣禹于1986年發表的《太平天國研究之過去、現在與前瞻》一文中回憶道:他在參與編寫《清代名人傳略》時,“負責撰寫太平天國時兩方面的人物,在十個月內,共草成三十三篇傳記,包括洪秀全、洪仁玕、李秀成、楊秀清、石達開、林鳳祥。雖然馮云山、韋昌輝、洪大全、李開芳傳已草就,因可據的材料少,太單薄,將前三者并入洪秀全傳,李開芳與林鳳祥合傳。官方的材料多,寫了曾國藩、曾國荃、胡林翼等篇。……為看遠景,寫要沖破網羅的譚嗣同傳,其中附點孫中山事跡”。組織編寫《清代名人傳略》,也為恒慕義在世界漢學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他日后成為一名卓越的漢學家。

  二

  長期以來,西方學者對中國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敘述和評價與我國學術界觀點存在較大分歧。我國歷史學者大多是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對清代人物進行評價與定性,《清代名人傳略》在論述鴉片戰爭有關歷史人物時,引用了大量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出版的歷史著作,諸如:阿瑟?坎寧安的《鴉片戰爭》(1845年)、郭士立的《道光皇帝傳》(1852年)和德庇時的《交戰時期及媾和以來的中國》(1853年),依據這些史料,書中對清代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這些史料都是我國學者不易見到的珍貴資料。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重要運動,《清代名人傳略》下卷中有較多篇幅論述這場歷時十五年之久,波及十七省的農民起義戰爭。由鄧嗣禹撰寫的《洪秀全》一篇中,作者概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全部過程,并論及太平天國革命失敗的教訓,對其定都南京后所做出的若干改革也有詳細的敘述,諸如改歷法,制定土地制度等。除洪秀全之外,太平天國時期正反兩方面的主要人物均分別為之立傳。

  《李鴻章》一篇是《清代名人傳略》中最長的一篇,約有一萬余字,從這篇《傳略》中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到晚清時期的政治脈絡。《傳略》稱贊李鴻章一貫倡導改革,倡議修建鐵路,架設電報線路,在1870-1894年間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同時對他的親俄政策,揭露他接受俄國人的賄賂,在招商局等到大企業中擁有大量個人股份等問題都作出了客觀的評判。

  1840年之后,以魏源為代表的中國有識之士提倡向西方學習,最初是要以西方之長來制止對我國的侵略。鎮壓太平天國之后,曾國藩、左宗堂等人大力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兩人曾向清政府建議選派學童赴美國留學。但是,向西方學習的運動以及在此影響下的各種改革不斷遭到朝野保守派勢力的阻撓,甚至于1881年一度停止選派留學生赴美。到了1893年,光緒皇帝也有了改革意圖。上述內容在鄧嗣禹撰寫的《曾國藩》、《左宗棠》傳記中均有論述。

  辛亥革命所建立起來的共和制度是中國人民在1840年之后歷經艱險向西方尋求救國富民之道路的歷史成果,康有為、孫中山等人是清末政治風云中的關鍵人物。《傳略》對于這方面人物的事跡介紹尤為詳盡。從此書中看到,自鴉片戰爭以后至辛亥革命時期,外國人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統治階級內部的腐敗,以及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壓迫,向西方學習、探求救國富民之道的詳細脈絡。

  在恒慕義領導下,參與編寫《清代名人傳略》讓鄧嗣禹開始涉足太平天國研究,這為他日后從事太平天國歷史的系列研究工作打下良好開端。之后若干年,在恒慕義、費正清等人大力支持下,他先后出版了《太平天國新論》(哈佛大學出版社1950年出版,1966年再版)、《捻軍及其游擊戰》(法國巴黎Mouton出版社1961年出版,1984年再版)、《太平天國史學》(哈佛大學出版社1962年出版,1972年再版,費正清作序)、《太平天國與西方列強》(牛津大學出版社1971年出版,1978年再版)。

  《清代名人傳略》英文版2002年在臺灣再版。鄧嗣禹回憶說:“最初兩冊售價僅數元,故銷路甚廣,學習中國文史的研究生,幾可人手一編。”可見這本書對于中國清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1990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將《清代名人傳略》翻譯成中文版,并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再版。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冊,約130萬字。出版者在前言中寫到:“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通過對清代八百余名人物活動情況的詳盡具體介紹,把上起明末下至清亡300年間歷史的各個方面——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民族、宗教、文化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的歷史概貌展現出來,勾畫出了整個清代歷史的基本輪廓,構成了一部完美的中國清史專著。本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和史料價值,對研究我國清代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恒慕義在此之后曾先后出版過《超國家的國家主義》、《近百年來中國史學與古史辨》等著作。1948年美國亞洲研究會成立,恒慕義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費正清時任副會長。鄧嗣禹當時作為年青歷史學者和唯一的亞裔董事會成員,被提名為理事,兼任研究會秘書,直接參與和協助恒慕義的工作。

  鄧嗣禹在哈佛大學就讀與任教期間先后與費正清合著《中國對西方的反應》(1954年)、《清代管理制度:三種研究》(1960年)都曾被哈佛大學用作教材,并多次再版。1967年,當鄧嗣禹在增補《中國考試制度史》第二版時,為了向西方學者盡快推薦這部有國際影響力的著作,恒慕義為此書撰寫了長篇英文摘要,再版時附在書后。

  鄧嗣禹致力于歷史學教育與研究前后超過半個世紀。他于上世紀30~40年代分別在國內外所發表的《中國考試制度史》、《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中國考試制度對西方的影響》等論著曾先后在國際上引發爭論,在學術界產生強烈反響。在太平天國史研究方面,他曾出版過四部著作和多篇有影響的論文,并應邀參加過《大英百科全書》、《科利爾百科全書》在此部分的編寫工作,是美國太平天國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原標題:《清代名人傳略》寫就中美兩代史學家交誼佳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華讀書報(2013-11-29)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