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至隆冬,朔風凜冽,而首都菊苑卻春意融融,姹紫嫣紅。《牡丹亭》、《長生殿》、《紅樓夢》、《西廂記》等來自全國7個昆劇院團展演的9出優秀劇目扮靚了首都舞臺,給首都人民帶來了美的感受。臺上生氣勃勃、青春靚麗,臺下一票難求的人氣和那一張張青絲掩過白發的笑顏,令我這個戲劇界的老兵感慨萬端。曾幾何時,“不惜歌者苦,但悲知音稀”,號稱全國昆界“七百壯士”為昆劇的命運苦苦堅守的悲壯場面不見了,自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確立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來,出現了四個顯著的變化:
其一,昆劇在當代文化生態中的地位有了明顯提高,它的文化價值取得了較普遍的社會共識,它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豐厚承載和作為“百戲之祖”對中國戲曲美學體系的確立贏得了更廣泛的尊重和關愛。
其二,各級政府和有關文化部門對昆劇保護、扶持的力度加大了,有關政策得到了落實,各院團的物質條件和生存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
其三,昆劇從業者們的自信心更加增強,工作熱情更為高漲,師生相敬、傳道授業,青年演員迅速成長,老、中、青三代兼容的藝術隊伍充滿了活力,創作和演出的劇目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其四,開闊了演出市場,贏得了新的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歷時9天的9臺大戲,場場爆滿,甚至一票難求,凜冽的寒風,擁堵的交通,都阻擋不住人們觀劇的熱情,這是多年以來很少見的。
此次展演的主要由中青年演員擔綱的9臺大戲,其中《長生殿》、《雷峰塔》、《西廂記》、《牡丹亭》、《十五貫》、《白兔記》、《張協狀元》7部作品是對傳統劇目的整理、加工、改編,既保持了原劇的立意、情節、人物與風格,又加以新的藝術處理和舞臺呈現,充盈著時代的神韻與美感。北方昆曲劇院新創演的《紅樓夢》,將這部世界名著、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相當完美地全景式展現在戲曲舞臺上,前無古人,必將在昆劇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團新創演的《梁祝》,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優美故事搬上了昆劇舞臺,中規中矩的藝術呈現,恪守了昆劇的美學規范。由此,我們既看到了國家關于昆曲搶救、保護、繼承、發展文藝政策的貫徹執行,又看到了中青年演員的茁壯成長,可喜可賀。
雖然取得的成績令人振奮,但要振興幾起幾落、命運多舛的昆曲,尚任重而道遠。表演隊伍仍需進一步健全(生、旦、凈、末、丑)壯大(人員的適度增加),文化素養、技藝水準進一步提高,編、導、音、美、研究人員亟待充實與培養。亟須造就一批新生代的名編、導、音、美和表演藝術家。就今后的劇院和劇目建設而言,在以下幾點上尤應更加清晰與著力:
其一,繼承與創新。當前首先要強調的還是繼承。昆曲的遺產太豐厚了,主要以昆曲演出的明傳奇本戲留存至今的就有《六十種曲》,留傳下來的折戲有幾百出。而當今舞臺經常演出的本戲不過十幾出,折戲不過幾十出,這遠遠不夠,應當有計劃有安排地繼續挖掘、整理、改編演出。像《牡丹亭》、《長生殿》等經典之作應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有些劇目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或作為教材應保留其原生狀態。在傳承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創新,一是傳統劇目要適應新時代的審美趨向,二是要創造一些新作品,應為后人留下新的遺產。但這種創新一定要遵循昆劇的美學原則,要有別于某些新興劇種和地方戲,要循序漸進,穩中求進,走小步,不停步。
其二,昆曲是一家,全國一盤棋,7個院團之間應進一步加強聯系,緊密團結,工作上相互支持,藝術上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借鑒吸納,7個院團藝術上互相交融是一種必然趨勢。
其三,要保持乃至強化各自的藝術特色。由于歷史和地域的原因,俗稱南昆、北昆、湘昆、永嘉昆的7個院團不僅是不同的所在地,而且擁有不同的藝術特色,7個院團既互相學習又保持各自的藝術特色和新的增長點,更有益于昆劇藝術的繁榮與發展。王蘊明(原標題:昆曲傳承創新:走小步,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