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古村落為了申報文保單位,就把古村照片上的現代痕跡P掉。日前舉辦的“2014年廣東(花都)古村落保護與發展論壇”,中山大學教授鄧啟耀透露了上述造假行為。論壇上,還有專家質疑現有古村落保護觀念錯位,政府斥巨資修繕古村落的建筑外殼,卻因不注重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大批市民搬離后,古宅成為空殼。
古村照片P掉現代痕跡,這反映出的,實際上是文保單位基層申請方對審批部門的一種逢迎。專家說,“不造假并不一定就評不上”,但問題是,審批的成員不僅有專家,還有官員。“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基層申請方之所以主動或被迫造假,應該是從之前的文保單位評審中汲取了教訓。
古村落、古宅的文化價值,不僅在于擁有千百年歷史的建筑形態,還包括居住在里邊的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特色化的文化習俗。無論是專家,還是游客,所希望看到的是“活化”的古村落和古宅:老房子有人居住,人們保留一定數量的傳統生活方式,只有到了傳統節慶,才展示更濃郁的傳統習俗。
“活化”如此重要,就意味著必須允許古村落配套最為基本的現代生活設施,包括空調、電視、冰箱。
現有的保護政策,只注重古村落建筑形態的靜態完好,根本沒意識到古村落、古宅在沒人住的情況下將凋敝得更快,更不考慮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也是文保對象。正因為有了僵化的保護政策,才催生出古村照片P掉現代痕跡這樣的造假的行為。◎鄭渝川 資深網民(原標題:評論:保護古宅豈能只保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