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歡樂,各種表情,各種期待,各種話題……國際“嘉年華”的稱謂,春節如今當之無愧。傳承4000余年的風情民俗,它早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歷經千年一脈相承的團圓情結,又讓它別具溫情,易為世界感知。當越來越多的人將其與美國好萊塢大片、英國戲劇、法國文學、日本動漫等量齊觀,視為一種“軟實力”的象征時,春節的意義,已不僅限于一年一度的國際“嘉年華”。
“軟實力”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曾這樣表述他的核心理論:“軟實力”發揮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春節帶給人們的,正是一個包羅萬象而又具有魅力的寶庫。但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拭亮塵封的珍寶,讓它更多散發迷人的光芒?
春節需要細水長流的經營。今年,海外“歡樂春節”活動將覆蓋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294座城市,500多項活動將從年前一直“鬧”到元宵節后。經過多年經營,這一標志性的對外交流項目已初具規模,然而與圣誕節的成長相比,它還處于起步階段。
春節也需要創新的驅動。在科技、商業領域,競爭力取決于創新能力,文化的輸出亦同此理。如果在美國僅滿足于微軟在全球一家獨大,就沒有蘋果橫空出世的一天;如果只有泡菜醬湯,韓流不會在亞洲風行一時……對中國而言,如何結合流行時尚、區域特色,創造出更多感染力強、廣為接受的春節文化,是一個應含有更多創新元素的話題。
從傳統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數千年間,春節的模樣不斷發生變化。不變的是這個古老節日蘊藏的真摯情感和樸素智慧。它所代表的親情、關愛,能夠穿越時空,慰藉現代人浮躁、焦慮的心情,它所傳遞的寬容、和諧,亦可跨越國界,得到不同文化人們的共鳴。這或許是春節留給中國、留給世界最寶貴的財富。(原標題:春節文化也是“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