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年元旦,只給了一天假日。大家并不覺得多么不習慣。在多數國人心里,春節時多放上幾天就最好。在魯迅當年,盡管已經“民國”了,可他的小說里,仍留下一句讓后來人很難忘記的開頭:“舊歷的年底畢竟最象年底……”春節,才是我們這個有悠久傳統國度的最重要節日。可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民國”的一段時日,春節實實在在被禁止過,并且由政府幾番發布政令“禁止”。在當時為政者看來,既然推翻了帝制,那應該連同古老的舊歷年節也廢止,豈不更有一種除舊布新的氣象?可是,民間有民間的喜樂,有他們的心理,所以無論政府如何禁止,他們卻依然以自己的方式,來與這項政令暗中博弈。當時情形,說來還是有些趣味的。
一
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成為臨時大總統。他在1912年1月1日的就職儀式后,發布的第一道政令,竟然是《改用陽歷令》。這批革命者,大約感覺既然推翻帝制,就應當將那時的歷法一并修改。可不久,考慮民意,又提出“新舊兩歷并存”。這是新舊變革時期的可理會之舉。接下來的“年”日,有“新”有“舊”。政府提倡“新”的;民間自行“舊”的。因為時間接近,還是互有影響的。漸漸,民間力量占了上風。商鋪,報刊這些大眾的消費處所,到了舊歷春節,關門閉戶,讓百姓在家好好團聚吃喝。筆者查尋當年資料,在1928年1月22日(舊歷除夕)的《晨報》上,就讀到“本報春節停刊六天”的大幅消息。可見從孫中山發布政令后,用陽歷這一點大致堅持了,可改元旦為“年”日,民間一直沒有實行下去。“北伐”勝利后不久,新的國民
政府再次對新舊“年”日做出強行規定。要求全國自1930年1月1日起,商民一律不許沿用舊歷、過舊歷年,而必須遵行國歷、過國歷新年。當年的舊歷春節(元月30日)那天,著名的《民國日報》發布消息:《革故鼎新廢除春節》。消息說:“蔣主席令國府職員照常工作”;“中宣部集報界談話”;“北平各機關禁止人員請假”……在南京電訊里,雖然說“國府系全國之模范,提倡國歷,力行不懈。蔣主席二十九日令廢除春節,國府各職員均照常工作,不得藉故請假。亦不得敷衍玩忽,頗有革故鼎新之象……”可其中卻加有一句:“廢歷春節人民積習難除,仍有慶賀之舉。”中宣部一直到舊歷春節(1月30日)下午,才“召集各報記者談話會,實行革除廢歷新年。”大約有點應付差事的意思。來自北平的電訊,說了一些實況:“春節各機關嚴禁屬員請假,各種例會仍舉行,商市連日略熱鬧,大商號遵市府令,將不休業。”可以看出,都有些不情愿的樣子。“大商號”不休業,照顧政府面子。小商號關門,政府無可奈何。在“本埠新聞”一欄,刊出“滬各機關尊崇國歷”“市教育局告誡市民戒賭”“市公安局禁載廢歷廣告”等。其中報道:“自國府明令廢止舊歷后,上海各機關一體遵照辦理。故今日市政府及各局所有屬員,一律辦事,不準請假。市長及各局局長,亦各照常辦公。”云云……上海市公安局也發布舊歷年管理辦法:一、禁止燃放爆竹;二、禁賣春聯;三、沒收郵遞廢歷新年賀年片;四、不準各報刊刊載慶祝廢歷新年之廣告……這些“辦法”、“消息”、“禁令”等,都發表在舊歷大年初一這一天,看去實在有些“馬后炮”的意思。
二
大約基于廢除舊歷年的不易,1930年年底,政府方面早早著手,進行除舊布新的宣傳。12月28日,《民國日報》發布消息:“今日起舉行三天推行國歷演講大會”。特約文壇政界名流蔡元培、褚民誼、王景岐演講。文章說:“推行國歷,為總理遺訓。為破除迷信,絕滅封建勢力,促進革新事業之唯一要圖”云云。在公布的大會口號中,有“實行國歷,是遵行總理的遺志”;“普用國歷,是革新的初步”;“實行國歷,可以促進革新事業”等等。在第二天發表的有關報道中,刊登出蔡元培的演講內容:“我覺得推行國歷第一要注意的,便是使民眾心誠悅服地來奉行國歷。事實上,現在固帶著強制的性質,不過我們出去宣傳講演,卻應該使人家心誠悅服來信仰你。”蔡元培認為:“總理所以要采取陽歷,實為了適合經濟制度,如預算等項。他的目的,完全為了民眾的利益起見。”再一點:“并且奉行國歷后,封建勢力及迷信習慣,也可逐漸廢除。”作為一個對大眾心理深有體會的學人,蔡元培最后特別強調:“總之,宣傳國歷推行的方法,最重要之一點,在于說明國歷之好處,使民眾感覺到陰歷之短處,那么,推行國歷這一件事,自無問題。”到了31號,報刊登出了《首都慶祝元旦盛典》消息。其中有“謁陵后分別舉行慶祝會”;“外賓致賀并參加閱兵禮”;“明令授勛公布大赦條例”。這“大赦”對象為政治犯。為了使新年元旦達到舊歷春節的效果,當局居然要求放假五天,以示慶賀。可惜這一切仍然不能使百姓心悅誠服。到了舊歷春節(1931年2月17日),從報紙上看,是“各機關遵行國歷,今日一律照常辦公”。內容有:車輛輪船照常開行;縣府嚴禁陋俗;
為落實好這些要求,縣一級將派員督查:如發現聚眾賭博,藉故停業等,將予以制止云云。舊歷大年初二,一些消息表現了出來。報紙上的文章,是昨日“各機關一律照常辦公”,而“各商店陋俗尚未革除”。照常辦公就不去說了,“尚未革除”的陋俗是哪些呢?“仍然是‘爆竹除舊’,‘桃符換新’,無論是‘特區’或是‘中國地界’的商店,都一律閉戶休業,想是大過其廢歷的新年。”面對這種現狀,《民國日報》一篇《昨天》的社論發表出這般看法:“現今有一般同志認為現在革命已經成功了,革除廢歷,是用命令的力量可以辦到的。此實系最大的錯誤!……政治革命是上層的,局部的;社會革命是內層的,是整個的;政治革命有初步的成功,然后繼之以社會革命,將人民經濟生活改變了,內層的整個的社會實際生活改變了,那時,自有一種新的生活,新的秩序和新的風俗習慣發生出來,區區廢歷,何患不能革除?”這篇社論倒表現了一些理性的觀點。
三
這是報刊登出的新舊“年”情形。但我們大都知道,報刊登出的東西,為了某種宣傳起見,總和生活實際有很不一致的地方。這個報刊上看去熱熱鬧鬧的年,在民間、個人究竟如何?筆者還恰好在一位當時的“燕京大學”學子的日記中,讀出一些實況。1931年時,夏鼐正在燕京大學求學。當時的新舊“年”日,他都是在這里度過。夏鼐是一個做事十分專一的人,幾十年記日記不間斷,這就給我們留下了當時“年”日的真實情景。政府大力提倡的新年元旦,夏鼐在他的日記中留下這般記載:“今天是新年元旦,可是我覺得沒有意思。今天和昨天的區別,同昨天和前天的區別,不是一樣的么?不是同是
地球的自轉一次么?何必在今天特別作樂,高興得了不得……”看來,被大力提倡的,在一般人那里,并不顯得多么熱鬧。1931年2月16日,是舊歷除夕,可夏鼐他們還在上課,還在圖書館用功。他在這天的日記中這般記述:“閱書:《東方雜志》27卷21號的100頁。下午去聽張爾田的《史學概論》課。疏疏的胡須,雜亂的頭發,進課室來畢恭畢敬地鞠一躬,然后坐下來。微微搖著頭說話……越發高興地說他自己是想造就幾個人而教書,卻不知道這下面一大堆人都是為學分而讀書……”當天晚上,夏鼐還到圖書館閱讀政治學參考書。這時聽到外面有爆竹的炸響,噼啪不絕。自然想起了以前在家的情形。他對一位姓朱的同學說,我們要在圖書館過年了!雖然表面帶著笑,可“心中未免慘然。”看來民間依然在用爆竹來表達自己對舊歷年的慶賀心情。第二天是舊歷春節,是政府提倡廢止的節日。所以在學校,仍舊讀書上課:“閱書:陶希圣著《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約80余頁。”此外,他還和姓錢姓范的兩位同學到海甸大街去逛了一陣。可惜民間還守舊習,所以各處店面“緊閉雙扉”。在如此環境下,夏鼐心情也不佳,覺得什么也“沒有意思”。
四
1932年新舊“年”,夏鼐是在清華大學度過的。前一年,他經過考試,轉學到此。至此已經幾個月了。這年的春節,已經到2月,當時學校已經開學。2月5日,是除夕。這一天,夏鼐“閱書:瞿兌之《漢代風俗制度史》100余頁。”夏鼐真可謂讀書“種子”。這樣時段,這種書,他竟然一天讀100余頁。他之后的成就,與他如此地勤奮讀書,不無關系。雖然學校已開課,但民間的過年
習性卻依然。到了晚上,“小張家中打電話喊他回去吃年夜飯,看他高興的雀躍而去,令人生出無限的羨慕。”看到別人回家團圓,夏鼐雖然“理智和虛榮使我毅然斬斷一切牽掛,然而驟然看見了他人那種享樂,自己總覺得爽然若失,有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和迷惘……”第二天大年初一。夏鼐依然“閱書”。書還是頭一天的《漢代風俗制度史》,又是100余頁。因為已將該書前編讀完,所以夏鼐評價:“這書是史料匯編的性質,雖頗見苦心,然罕發明。”下午沒課,夏鼐便與幾位同鄉,想騎驢到大鐘寺看熱鬧,以遣寂寞。“但雇驢不成功,只好到燕京及海甸街繞一圈走回來。這樣便消磨了一個下午,自思真有點無聊。舊歷年初一,便這樣過去了。”此時政府雖然取消過舊歷年,可民意依然。政府為此忙亂,個人到此時,反容易產生許多難以排遣的鄉愁。這似乎成了幾邊不討好的事。這樣的狀況真是尷尬。一方面,政府不讓過舊歷年,故此機關、學校等,都仍上班上課;另一方面,民間家庭、街面商鋪,卻不管不顧,關起門吃喝起來……在其間的人,譬如夏鼐這樣的學子們,只好一面順從規定,該讀書讀書,該上課上課……只是心中惶惑不寧。想家,看見他人可以回家吃年夜飯,更是心中悲戚。不讓過,可習慣使然,幾乎每一個舊歷年,都要自己買一些好飯菜自我慶賀一番。這實在那個時期別樣的風景。今天沒有了這般尷尬。政府遵從強烈的民間習性,公歷年簡單過,舊歷年放足假期,讓百姓一年忙碌之后,好好享受一下鄉情親情的溫暖。我們今天來通過當時記述,看看數十年前我們前輩力圖革故布新的努力。今天看,雖然用心甚好,可未能顧應民意,所以成了尷尬,成了我們今天比照社會進步,為政進步的特別情形。 (原標題:跟春節“過不去”的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