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樣的見面問候正中許繼偉代表下懷,他曾在黃山風景區管委會任職多年,但是,還沒等坐下來交談,他就把話題轉向了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
黃山市是徽文化的發祥地和承載地,歷代名人輩出,文化遺存豐富,F在依然較好保存著2座古城、4個古鎮、101個古村、9條古街和1855幢古民居、446座古祠堂、121座古牌坊、12座古書院、15座古戲臺、18處古碼頭、20座古塔、275座古橋、60座古亭、99處古井、50條古道、387處古碑。
許繼偉代表邊打開電腦邊介紹,一串串數字脫口而出。“從2009年開始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以來,黃山市投入達60億元。先后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開展了產學研合作攻關,一批不可復制、不可再生、不可多得、無可替代的古跡得以延續在祖國建筑藝術寶庫中,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機制逐漸形成。”他說。
指著電腦里的古祠堂、古書院照片,許繼偉代表介紹說,全市446座古祠堂已進行掛牌保護,結合美好鄉村建設、省級農民文化樂園試點等重點工作,古祠堂將成為融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為一體的文化禮堂、村民活動中心、姓氏博物館。12座古書院的保護將發展成為與書院歷史相關的博物館、陳列館、書畫院等,屆時,會聘請國內知名學者演講,以新人文社會形態活躍徽州文化。
以往,許繼偉代表的議案集中于黃山風景區的完善保護開發,現在的所言所談,一樣的熱情,一樣的專注,職務之變的角色轉換無縫相銜。
今年初,黃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已經實施五年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作進行延伸拓展,把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范圍覆蓋到徽州現存的四種空間形態和十二個單體建筑形態,推動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現代旅游服務業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許繼偉說:“職務變了,人大代表的職責與信念不變,賦予傳統古跡生態活力,還需要很多東西要學,既要干好開拓性的工作,也要爭取提出更好的議案。”(原標題:賦予傳統古跡生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