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最近在對秦兵馬俑一號坑出土的“籠箙”木炭取樣鑒定時發現,其材質是被稱作木中之王的“梓木”。在籠箙器壁的朽跡中還發現2000多年前的絲織品遺存,但炭化嚴重。專家稱,這一重大發現對研究秦代漆器工藝彌足珍貴。
“籠箙”是戰車的輻車上裝弓弩、箭頭等兵器的容器箱。三處籠箙遺存發現于一號坑的G9過洞內,分屬于兩輛戰車,里面裝有銅箭頭,但沒有箱蓋,這是兵馬俑坑中的首次發現。專家采集了兩份木炭樣品進行鑒定發現,籠箙的木炭為梓樹屬木材炭化而成。一號車籠箙有兩層漆層,較厚,而二號車籠箙只有一層薄漆。彌足珍貴的是,在一、二號車的籠箙里發現附著的絲織物,這是2000多年前的絲織品遺存。在對一號車籠箙夾層木炭樣品進行顯微鏡觀察時,發現一層很薄的漆膜,用雙片刀將漆皮輕輕剝離后,炭塊上貼附著一層縱橫交叉的織痕,通過體式顯微鏡進一步觀察,專家確認這是紡織物。它由清晰交織的絲線織成,呈平紋組織,每平方厘米約有30根經線和30根緯線。絲線由幾十根繭絲合成一股,平均直徑約0.38毫米。絲織物里、外兩面分別有一層細膩漆灰,外髹漆膜。
進一步觀察發現,這些絲織物的經緯線都經過捻,外觀呈細鱗狀,織物表面呈縐折紋狀。估計可能是縐紗,或者是比紗較重的縠。紗的經緯線極纖細,是絲織品中最纖細、稀疏的品種?e是經緯絲均加強捻,且捻向相反,外觀呈細鱗狀,質地略比紗重。
專家說,籠箙里的絲織物之所以炭化,可能是因為絲織物的里面是木材,外面是一層或兩層漆膜和漆灰,具有很好的封閉功能,導致不完全燃燒所致。古人在絲織物上髹漆,為的是讓絲織品硬度增大,易于定形。另外,涂漆層既隔絕了空氣,又隔絕了水分,提高了絲織物和木材的耐腐性。本報西安3月16日專電 (駐陜記者韓宏)(原標題:兵馬俑一號坑夾層有兩千年前絲織品遺存 炭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