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函谷關上的“關”字瓦當 (資料圖片)
毛主席簽發的新中國海關總署首任署長孔原的任命書 (資料圖片)
李鴻章題寫的“津海新關”木匾 (資料圖片)
圖為中國海關博物館。 (資料照片)
3月30日,中國海關博物館將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這座占地面積達8500平方米的建筑,北望長安街、東鄰古觀象臺。在這里,18000余件藏品資料讓參觀者見證中國3000多年的海關歷史。從絲綢之路的輝煌到被洋人把持的近代海關,再到如今的現代海關——
踏進中國海關博物館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正面墻上一個簡潔的門的造型,“門”形結構上鑲嵌著中國海關關徽,它由金色鑰匙和商神手杖交叉組成,鑰匙象征海關為國把關,商神手杖代表國際貿易。
3000多年的海關歷史,中國外貿的文化記憶
“海關見證了國家的興衰與榮辱,承載著民族的光榮與夢想,一部海關史就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與縮影。海關博物館就是要留下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中國海關博物館館長倪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我國設關歷史悠久,從西周的“關津”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一個獨立的透明玻璃柜中,一個“關”字瓦當引人駐足。解說員告訴記者,它是漢代函谷關門樓上筒瓦頂端的下垂部分。函谷關是當時絲綢之路東起點(洛陽)的第一個關卡。因此,這方瓦當既是古代關卡起源的有力證據,也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
海關博物館基本陳列由千秋古關、近代海關和現代海關三部分組成。在“千秋古關”部分的展板上有三個關鍵詞:“關津”“市舶”“榷關”。它們是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具有海關性質的機構。
一路走下去,會看到由城墻、城門組成的古代關卡場景,砂巖墻上的浮雕有長城、絲綢之路上的駱駝商隊、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等內容,分別代表著海關發展的重要節點。
穿過一個門樓,來到一個巨大的商船上,商船的四周分布著一些箱子和麻袋,其中裝載著茶葉、絲綢、瓷器、藥材等清朝前期的主要出口貨物。當時,這些商品曾經遠銷亞洲、歐洲、美洲各國。
走下這艘船,展覽就進入了充滿悲愴與抗爭的近代。在一個有些昏暗的空間,復原了江海關稅務司的辦公室場景。旁邊的墻上展出了五任外籍總稅務司照片,相當于當時的5位海關總署署長。五任外籍總稅務司照片的背后是這樣的史實:1898年,清政府為賠償甲午戰爭失敗后的對日賠款,以關稅為抵押,向英德兩國銀行借了大筆外債,同時被迫承諾,45年之內不對海關制度作任何變更。1943年還清借款,同時美國在華勢力也超過英國,順理成章地奪取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寶座。
“百年洋關”時期,不僅海關行政管理權被洋人所掌控,海關建筑也是清一色的西洋式建筑。在一個展廳的墻上是7個洋關的建筑畫,這些建筑多數保留至今。這些外表光鮮的建筑提醒著參觀者,近代海關被洋人所把持的冰冷事實。
18000余件藏品資料,有些寶貝不能不看
博物館一層現代海關部分,一掃近代海關部分的壓抑。
“這是毛主席簽發的新中國海關總署首任署長孔原的任命書,是孔原署長的后人主動捐贈的。”解說員告訴記者。
眾多的藏品和資料證明著一個規律:“國盛則關興、國弱則關衰。”
“海關博物館共征集各類藏品、資料18000余件,其中寶貝不少。”倪云告訴記者。
從解說員的介紹中,可以知道這些寶貝的價值和驚人之處:
——這是拉薩海關查獲的元代觀音立像,經當地文物主管部門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把戰國時期的青銅劍是國家二級文物;這些唐卡都是國家三級文物,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國家二級、三級化石(相當于二級、三級文物)。
——這是海關查獲的象牙工藝品;這是海關查獲的部分佛像以及精美的瓷器、陶器等文物。
——這里展出的有齊白石、張大千、吳昌碩、徐悲鴻等人的書畫,是海關查獲的珍貴的走私文物。
在博物館大樓前的地下廣場,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展品——“海關902”艇。1992年1月23日,鄧小平同志乘坐“海關902”艇從深圳前往珠海視察,在艇上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的一部分。“海關902”艇退役后成為海關博物館的館寶,博物館設立了專題展廳。專題展廳采取傳統展覽方式與聲光電手段相結合,既有實物靜態展示,又有藍天白云與珠海城市繪畫、泥塑海浪等。燈光造浪、海上日出投影、小平南巡專題片展播等營造出海天一色、船艇出海的效果。
大龍郵票為何在此現身?那些珍貴藏品背后的故事
在海關博物館的玻璃展示柜里,有一套“大龍郵票”,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套郵票,標志著中國近代郵政的開端,被國際郵政局長協會列入73種世界各國最早郵票之一。
珍貴的大龍郵票為何出現在海關博物館?答案是:當時海關的職權林林總總,十分寬泛。大龍郵票是1878年由海關印刷發行的,當時的全國海關的首腦機構是總稅務司署(相當于現在的海關總署)?偠悇账臼鹣略O征稅部、船鈔部、教習部、郵政等部門,監管、征稅、緝私、統計等海關業務,海務港務、引水、巡江、氣象觀測與海港檢疫、同文館、郵政等都由海關負責。
大龍郵票是五爪金龍圖案,據記載,郵票最初的設計方案并不是這樣的,而是由外國設計師設計的裸體女人圖案。這個方案被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外籍總稅務司赫德否定了,代之以象征皇權的五爪金龍圖案,因而才得以順利通過成為我國第一套郵票。旁邊的兩個展柜中分別陳列著小龍郵票和萬壽票(慈禧太后60歲誕辰發行的紀念郵票),海關辦理郵政事務期間共發行了三套郵票,中國海關博物館已經收集齊全了。
在展廳內,李鴻章題寫的“津海新關”巨大木匾也很引人注目。清光緒十四年(1888),津海關擴建辦公樓竣工,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題寫了“津海新關”四字,制成匾額。
“文革”期間,天津海關職工為了保護這個珍貴的歷史文物,將它埋在鍋爐房的煤堆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清理鍋爐房時才被無意中發現,它體現了海關人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