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到來,民間以“祭祀、掃墓、郊游”等為主題的節日活動也隨之而至。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講,清明節起源于周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緬懷先賢,歷代沿襲逐漸演變為以祭拜掃墓、郊游踏青等活動內容為主題的一個傳統節日,孕育著豐富而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人們通過這種民俗活動,既能表達對祖先、圣賢奉獻犧牲功德的緬懷、尊敬、哀思之意,又能體現生者對現實美好生活的珍惜、尊重與向往之情,可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美德的完美體現。對此圣人孔子給予了最為精確的詮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說的就是這種傳統文化及美德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因此,過清明節就意味著既要傳承清明節的傳統美德,又要詮釋清明節的現代文明內涵。
從個人層面講,“德為人之本,孝為德之先”,祭祖掃墓,緬懷逝者是提倡孝敬美德的直接體現,需要我們從清明節日的深層內涵去理解實行。生老病死的客觀規律決定了我們對逝者追思的精神內涵要遠大于物質祭品的外在儀式。因此,在清明期間一柱清香、一杯水酒、一束鮮花,靜心哀思足以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思念和敬仰之情,也能詮釋生者對生活的期望、珍惜和反思。如若過度追求祭品祭禮的奢侈和陵墓的豪華,則直接造成不必要的鋪張浪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長盲目攀比的低俗社會風氣,那則是從根本上違背了清明節日的本質文明內涵。況且孝德的本質內涵在于心行合一,早在古代就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孝心孝行之舉。同時還有孔子與弟子關于孝的論述,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篇》),更是明確指出孝德之舉不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還要有養父母之心,更要有養父母之志。因此,相對于生活在快節奏中的現代人來說,更重要的是父母健在;丶铱纯,多行孝舉,長存孝心,讓父母在有生之年能經常感受到家有兒女的天倫之樂和親情溫暖,則是最大的孝德。而不是在事后以盛大的祭禮、豐厚的祭品來彌補自己的愧疚之心。
從社會層面講,清明節日,撫今追昔,緬懷圣賢,祭拜英烈,能弘揚浩然社會正氣,激發現代人的為國犧牲奉獻精神,能促使我們傳承優良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中華傳統文明。但是,無論是何種單位哪種形式的祭拜,都應莊重嚴肅,把清明祭拜的深刻真摯情感融化于心,外現于行。切不可把承載深厚文明底蘊的清明祭拜英烈之舉,變相為流于形式的公款一日游。因為這有悖于清明節日所傳承的中華傳統美德內涵。
從人與自然的層面講,清明節日,踏青郊游,讓人們在享受陽光明媚的同時,更能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春意盎然,進而珍惜生命的可貴,更加熱愛現在的生活。因此,無論是祭掃還是踏青,都是對生命予以思念尊重的直接表現;無論是對人還是對自然,都應給與最充分的尊重,不能只顧一點不顧其余。更進一步來講,就是要我們愛護環境尊重自然,在節日期間,真正實現文明祭掃,生態出游。不過度焚燒祭品、燃放鞭炮污染環境,不亂丟垃圾、攀折花木破壞生態。對生命和自然給予最充分的尊重和愛護,既是天人合德的時事之舉,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完美外現,更能使清明節日的文明內涵得以展現和流傳。
節日的外現在儀式,其靈魂卻在文化。過好傳統節日的根本目的,是讓傳統節日真正承載的傳統文化與歷史文明得以展現,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以光大;現實的目的則是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完美對接,使傳統節日蘊含的積極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融進現代人的生活價值取向,最終實現現代和諧社會的完美營造。(原標題:傳承清明節日美德 新時代詮釋現代文明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