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大劇院內表演的內蒙古舞蹈。資料圖片
據統計,1998年以來,全國新建、改擴建劇場260多個,總投資約1000億元。不但直轄市、省會城市建有大劇院,而且中小城市,甚至一些縣城都擁有了大劇院,除了大劇院外,還有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博物館,也紛紛拔地而起,有不少都是城鎮化的結果。
在城鎮化中,文化建設離不開公共文化設施的興建,尤其是我國文化設施長期處于薄弱狀態,很多地方多年來不是缺少文化場館,就是現有文化設施破舊不堪,在縣鎮鄉更是如此。所以,當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化快步前進之后,需要興建一批劇院、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音樂廳,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但這些文化設施如果不能與當地的經濟條件、文化特色和實際需要相適應,如果片面追求豪華的外觀、現代化的設備,而忽視了管理、內容和后續的資金鏈,就會背離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設施豪華,不意味著有文化
河北省固安縣緊鄰北京,自從北京房價迅速上升后,這里緊隨河北三河、香河又成為房地產商看中的地盤。尤其是北京第二空港將要在京南建設的消息,更讓這里的房地產開發突飛猛進,一個個新樓盤陸續矗立。依托房地產、生物科技產業園以及溫泉,固安從廊坊各縣市經濟排名倒數一躍而為領先。如今外來人口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城鎮人口猛增,城鎮面積急劇擴張。
面對迅猛的城鎮化,縣委、縣政府最先想到的是文化設施建設。在固安縣城中心,2012年剛落成的固安大劇院顯得格外耀眼。外表典雅美觀,內部設施完善,內有一座1200座的劇場和4個電影放映廳。固安大劇院雖說由政府投資1個多億,但建成之后如何優質管理,如何注入軟件服務,卻成了比硬件建設更難的大問題。最終,他們決定與北京的中國國際文化交流總公司簽約,委托管理。固安大劇院管理者發現,與文藝演出相比,固安的觀眾顯然更喜歡電影,而且根本沒有養成買票進劇場看演出的習慣。不少居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寧肯花60元看電影,也不會花10元錢買票看演出。”
固安大劇院所顯示出來的現象,在全國非常普遍,經濟快速發展,一流文化設施落成,并不意味著當地居民的文化修養、欣賞習慣、文明風俗也能同步提升。后者是個漸進的過程,所用的時間和付出的努力要遠遠超過前者。
目前,固安大劇院打算用3年時間先培育觀眾,從欣賞習慣、文明禮儀、文化品位開始,逐步提高。首先,從高層次作品引進開始,每年上演一到兩臺芭蕾舞、話劇、音樂劇、交響樂,讓當地觀眾逐步接受高層次藝術的熏陶,提升欣賞水平。同時,引進河北梆子、京劇和相聲,吸引并留住中老年觀眾。固安大劇院還準備將大劇院建成一個藝術教育培訓的中心,美術、音樂、舞蹈等等培訓班將一一建立,讓大劇院從單一的演出功能走向多元的文化場所。這樣的做法,在許多中小城市新建文化設施的經營管理中,值得借鑒。
公共文化服務,便利化最重要
目前很多城鎮化加速推進的地區,文化建設往往都選在新區和開發區進行,因為這里過去都是農田,便于征地,有利于規劃,而且蓋多大、怎么蓋,也能得心應手。這些地區的文化建設,盡管多數巍峨壯觀,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共交通不便,遠離居民,遠離商業服務成熟的地區,有的文化設施投資巨大,規模浩大,可建起多年,很多居民還是不知道在哪里。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巫志南認為,“只有方便才能吸引居民使用。所謂方便,一是要離居民近,二是資源要經常更新。因此,建一座5萬平方米的大設施,不如建500座100平方米的小設施,規模太大就不可能放進社區,就不可能便于居民使用。不能好大喜功、貪大求洋,搞面子工程。”
劇院需要便利性,而圖書館、文化館這些日常的文化設施的便利性更是必不可少。這種便利,不一定就非要選在鬧市,但必須讓居民,尤其是剛剛轉為市民的群體沒有疏離感。
從吳江縣到吳江市再到蘇州吳江區,江蘇省的吳江是城鎮化最為典型的地方。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文化的便利化最為明顯。我們走進吳江區橫扇鎮社區文體活動中心200平方米的圖書閱覽室,讀者正在這里埋頭讀書。今年上小學五年級的蔣雪芹在看《中國現代寓言故事》,她就住在附近。“這里有空調,還安靜,我常來寫作業和借書。”她說以前村圖書室書又少又舊,沒什么可看的,現在這里每月都有新書,挺吸引人的。
吳江圖書館的統計數據顯示,村一級的圖書借閱量2010年以前基本是個位數,而到了2012年,隨著城鎮化的實現,這里辦證7899張,外借圖書10.8萬冊次,鎮圖書室的外借圖書達54.36萬冊次。
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關鍵
“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人們曾用這一略顯夸張的比喻來形容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城鄉差距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更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盡管農村文化建設始終是黨和政府優先考慮的重大問題,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基本解決了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等問題,明顯改善了農村文化滯后的現狀,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的文化服務依然沒有滿足農民的多種需求。而當城鎮化以后,最先得益的就是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罕臺鎮田園社區文化站,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過去的農民也擁有了如此先進齊全的文體設備。除了有電子閱覽室、游藝室、舞蹈排練廳、臺球室、健身房、棋牌室,這座面積達2200平方米的文化站還有一間心理咨詢室。“所有設施都是免費的,隨便用、隨便玩。”文化站管理員說,田園社區居民都是附近幾個村剛剛搬遷過來的農牧民,文化站非常受歡迎,居民在這里可以學習美容、烹飪甚至汽車修理。
鄂爾多斯市文化局副局長王聿慧說,盡管近年鄂爾多斯市經濟遭遇了困難,但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文化投入不減反增,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現在基本實現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一體化,城里人能享受到的文化服務,在新城鎮、新社區的居民一樣都能享受到。”
我國的公共文化投入盡管增速較快,但那是低基數基礎上的高增速。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今天,隨著城鎮人口的增長,城鄉公共文化仍然面臨著總量較高、人均不足的尷尬。2011年,我國人均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不足1元,人均藏書不足0.5冊,與國際圖聯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人均1.5至2.5冊的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發達國家平均每1.5公里半徑或1萬人口的小區就有一座圖書館。而我國僅有2952座公共圖書館,平均40萬人一座。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公共文化建設不能只滿足于蓋大廈,建豪華地標,而應該從促進當地居民的文化修養入手、著眼于推進當地社會文明的進步,無論大劇院還是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都不應該與當地的社會發展脫節。城鎮化中的文化建設,還要首先考慮經營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的吸納與培訓,否則,設施起來了,卻沒人能經營,結果,一閑置就是幾年,既浪費了資金、場地,也沒為當地的文化發展起到任何作用。 (原標題:城鎮化,既要大廈也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