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傳統村落:人走屋塌 保護面臨尷尬

2014/4/24 16:00:17 點擊數: 【字體:

 

  傳統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然而,在劇烈的城鎮化沖擊下,傳統村落面臨“人走屋塌”的困境,以及過度商業化的尷尬。專家建議,各級政府和開發商急需提高保護傳統村落的意識,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好規劃,加大投入,既讓村民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福祉,又要保護好古村落建筑和文化景觀。

  傳統村落:人走屋塌

  面對山西晉城澤州的洞八嶺村,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發出呼吁:“古村哀鳴,我聞其聲。巨木將傾,誰還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誰應!”

  這是一座房屋上下暢通、戶戶貫通、院院連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御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統。中華孔子學會會員、全球謝氏聯誼總會名譽會長謝小品介紹,洞八嶺村是謝氏源頭,是周宣王為其元舅申伯(謝姓始祖)分封建造的古謝城“活化石”。

  然而,現今的洞八嶺村卻是一片蕭條景象,年輕人搬了出去,只有寥寥數位孤寡老人還住在村里。村里55%的建筑物已經倒塌。

  相同的遭遇,出現在山西寧武的王化溝村。這個村子有著獨特的居住形態,村民把房子建在半山腰的懸崖絕壁上,整個村子面向峽谷,房前只有一條走廊,有中國“懸空村”之稱。

  但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王化溝村經歷明顯的“瘦身”。昔日常住人口最多的時候,全村總計140多人,如今村里只剩下20多人。“我的3個兒子都出去打工,并在外成家,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住上幾天。再過幾年,等到村里老人相繼過世,村里就沒人了。”60多歲的村民王虎生傷感地說。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村落和現代人居需求發生沖突,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瀕臨消亡。”山西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霍耀中說。

  多年來,馮驥才為傳統村落的保護而奔走呼吁。他認為,傳統村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我們的農耕文明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歷史便是從村莊發展起來的。”

  馮驥才說,目前全國有230萬個村莊,依舊保存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還剩下兩三千座,而在2005年這些古村落的合計數字是約5000個。

  正因如此,有學者感嘆:“保護一個古村落比保護故宮還難。”

  一種擔憂:如何平衡

  事實上,近年,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藝術、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價值正在被人們知曉和重視。許多地方在探索傳統村落保護的模式,其中商業利用似乎成為一種普遍選擇。

  皇城村位于太行、王屋兩山之間的沁河畔,是清代名相陳廷敬故里。走入這里的標志性建筑——百尺山河樓,放眼望去,一邊是明清時期留下的鱗次櫛比、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另一邊是嶄新的現代別墅式小洋樓。

  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皇城相府以古建筑群為載體,將原來居住其中的村民整體遷出,在附近建了新村,并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原貌。據介紹,皇城相府屬于對傳統村落博物館式的展示,很多村民可以回古村工作,對皇城相府的記憶和感情得以保留,與村落的關系不會斷絕。

  然而,沒有人居住的古村落還有“魂”嗎?

  2005年,后溝古村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范基地后,也開始走上商業利用之路。山西一家民營企業持60%多的股份,榆次區政府和后溝古村分別持股20%多和10%多。

  要想進入這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村子,首先要買40元的門票。村子很整潔,沒有農村隨處可見的垃圾和牲畜糞便。為了強化村子的古老風貌,這里還新建了豆腐坊、酒坊、香油坊和老醋坊等。

  雖然大部分村民仍以種地為生,但有人經營起了“農家樂”。“一年能掙兩萬多元,比種地強多了。不少在外打工的人紛紛返回村子。”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為了吸引游客,后溝古筸村打算繼續增設新景點。“如果不搞旅游開發,就沒有財源,而沒有財源保證,又如何保護古村落呢?”村支書張春貴說。

  令人擔憂的是,更多人造景點的開發會破壞村子的古風古貌。

  “商業利用可以改善村民生活,吸引外出打工村民的回流,利用資金對古村落建筑進行維護。”霍耀中說,“然而,這只是一種短暫的模式,只是保護了 殼 ,卻沒有了核 。商業利用只是將古村落當成了一種產業,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對古村落的文化保護。”

  專家建議:加大保護力度

  專家認為,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建筑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地反映了農業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和極富人情味的社會生活,對于歷史的傳承,比文字記載更準確、更真實。然而,傳統村落又是極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必須對現狀加以重視,使它能夠真實、完整地傳承。

  我國已建立了1561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時,要求糾正無序和盲目建設,禁止大拆大建。

  “村落必須是人居住的環境,作為聚落中的人也是需要進步和現代化生活的。”霍耀中說,“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做好傳統村落保護的規劃,保護其人居環境。但古村落的保護不僅是古建筑的保護,還有其蘊含的鄉土文化的傳承。對于像王化溝這樣的‘懸空村’更應該注重的是它的人居的歷史文化價值,即使沒有人居住了,政府也應該像保護文物一樣保管起來。”

  對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古村落,專家認為,開發商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在追逐利潤的同時維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資源。旅游產品一定要考慮古村落的風格特點、文化品位和設施配置,使之同生態環境協調一致、相映成趣。

  記者采訪了解到,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是困擾傳統村落保護的癥結所在。專家認為,要解決這一難題,除了國家要下撥傳統村落搶救保護的專項資金外,還要提高地方政府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規定地方各級財政對古村落保護投入資金占本級財政支出的最低比例。 (原標題:傳統村落:人走屋塌 保護面臨尷尬)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4-2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