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經典散文《背影》近日再度引起熱議,源于一篇被廣泛轉載的報道——“《背影》因違反交規被逐出教材”,隨后這一報道被指為誤傳。記者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證,相關負責人表示確為誤傳,出版社并不會因為“違反交規”去刪除一篇經典之作。(5月20日《北京青年報》)《背影》被刪的傳言得到了否認,公眾稍稍放下了不平靜的心。但是近幾年來,關于《背影》被刪的傳言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公眾難道患上了“被刪妄想癥”?
一二十年來,語文課本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70后有70后的語文記憶,80后有80后的語文記憶。客觀說,語文課本的內容需要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內容需要與時俱進,所蘊含的思想也需要符合現代潮流,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語文課本的變化,有些方面并沒有滿足公眾的期盼。教材編寫往往是專家學者“閉門造車”,對公眾意見汲取得太少,一些大眾認為是經典的課文被刪了,一些不怎么出彩的課文卻成功上位。除了“刪”,有些教材還在“改”,許多名人故事和心靈雞湯都被“扒了皮”說是假的,還有一些外國散文被修改了大量內容,還不給作者署名。
文以載道,語文教材要講“道”,但不必矯枉過正。散文就是散文,詩歌就是詩歌。你要質樸的情感、優美的句子,又要高尚無瑕如圣人般的修為,既不能讓武松打國家保護動物老虎,也不能讓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樣苛求語文,就會讓它失去語言之美和多元的價值視角。
對語文教材的偏頗思維不消除,公眾的擔憂就不會消除。王傳濤(原標題:公眾為何總擔心《背影》被逐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