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殼拼的紫禁城、“破銅爛鐵”鑄的中華神獸、絲綿做的土豆……日前,一場生活與藝術的優雅碰撞正在國家大劇院進行——200件藝術品羅布在大劇院東展廳和公共空間,匯聚了“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的所有獲獎作品和其他巡展優秀作品。這些有著精美造型和別致創意的工藝品,反映了國內當代工藝美術的最高水準,讓人于生活的平淡之處感受到一股靈氣和情致。
源于日常生活的藝術
說起工藝美術,可能有人以為這是近代才有的藝術,其實不然。據專家介紹,工藝美術由來已久,從人類發明工具開始,就有了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強調的是藝術與手工藝的結合。我國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宋代李誡的《營造法式》、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古籍里就包含了豐富的古代工藝美術實踐知識。中國哲學認為,深刻的哲理都蘊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源于日常生活的工藝美術很好地詮釋了這一東方哲理。
此次當代工藝美術展,按照材質的不同,將作品分為纖維藝術、金屬藝術、漆藝、陶瓷藝術和玻璃藝術等系列,不僅囊括“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中的所有獲獎作品,而且集結了來自全國美展、世界巡展等相關國際藝術和工藝大展的獲獎作品,堪稱“當代國內工藝美術大檢閱”。
“1895年,是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在南通創辦民族工業的起點。而今,工藝美術作品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廠房集結,與現代科技文明、現代工業設計結合,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生。”南通市副市長朱晉說,“本次展覽精品薈萃,創意十足,能夠感受到當代工藝美術的創作日趨多元,設計眼界日趨開闊,著實令人欣慰。”
平凡處迸發想象火花
貼近生活是工藝美術的重要屬性,F代工藝美術,就是要用生活中最平凡的物件制作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藝術作品,讓人們對司空見慣的東西“刮目相看”,喚醒人們對日常物品的審美需求。“要想做到這點,創意是必不可少的。”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說。
“這些土豆太逼真了,真不敢相信是用絲襪和棉花做出來的,摸上去柔軟舒適,這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真是太奇妙了!”展廳里,工藝美術大師阮少珍創作的一堆堆“土豆”讓人嘖嘖稱奇,土豆光滑的表皮上有莖塊疙瘩,顏色還有深有淺,栩栩如生。
步入東展廳,迎面看到一幅“水墨畫”,畫中山脈連綿起伏,氣勢恢宏,色彩柔和旖旎,定睛一看,才發現這原是中國藝術最高獎得主袁運甫先生用羊毛制成的纖維藝術作品《喜馬拉雅》。再往里走,中國現代漆畫大師喬十光先生用雞蛋殼拼成的“江南水鄉”正靜靜流淌……
而展廳外,《千針萬痛》之“兔”也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看,這只“兔子”遠看璀璨華麗,近看卻讓人有疼痛之感。如標題所言,兔子的皮毛由近15萬根縫衣針制作而成,皮毛的柔軟順滑與鋼針的冰冷堅硬形成對比,象征人們獲取皮毛制品給動物帶來的苦痛,作者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生命的悲憫和敬畏。
“本次展覽注重原創性和當代性,作品不僅展現著作者的獨立思考和情感表達,更與人們生活直接密切相關,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主辦方負責人介紹道,平凡的金屬、玻璃、紗布、繩線等日常素材,通過藝術家的創意設計變幻為藝術品,令人耳目一新。
藝術品也可以很實用
試圖打破實用藝術和純藝術之間界限的工藝美術,不受任何一種模式的制約,不斷探索并發揮其最大的表現力,而這也是本次展覽帶給人們的強烈感受。無論是以蛋殼為“雪”寧靜肅穆的紫禁城,還是以藍布為“屋頂房舍”流動婉約的烏鎮印象,都用材料和創意的革新獲得了新的藝術張力。當代工藝美術以全新的面貌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激發著觀眾的想象力,也碰撞出藝術和生活的無限可能。
“展覽以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和產業領域中工藝美術所取得的創新成果為重點,展示出最具創新性、學術性、實驗性的當代工藝美術領域的新品力作。”馮遠說,“它不僅是一個時間、一個地點、一個事件,更是一個由此而生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文化品牌,在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的新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展覽期間,每天都有義務講解員向觀眾普及工藝美術知識,同期東展廳內還將舉辦5場專題講座,面向大眾介紹纖維藝術、金屬藝術、漆藝等的藝術特點。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30日。(本報記者 郭 超 本報通訊員 李采月)(原標題:生活與藝術的優雅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