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3年那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許多人恐怕還記憶猶新。但在看節目的過程中,對于許多生冷漢字,已經不是一句“提筆忘字”就能解釋通的,要么根本不會,要么在讀音上犯錯或在字形上分辨不清。是漢字變難了?拿到葉昌元撰寫的《漢字難在哪兒》(開明出版社出版)后,我便有一睹為快的欲望。
葉昌元6年前寫過《字理——漢字部件通解》,解釋了所有漢字部件的要素。他發現在浩繁的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許多漢字的部件受到損壞或變異,有必要進行梳理。這也是他寫作《漢字難在哪兒》的初衷。
魯迅先生曾贊:“漢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這三美應當就是我們常說的漢字構成的三種形式:象形、形聲、會意。
的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今天看那些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我們還會對其美輪美奐的結構、妙趣天成的意蘊和抑揚頓挫的聲調贊嘆不已。漢字在最初發明時并不難,筆畫簡約,意會明了。因為古人在甲骨上刻字、在青銅器上鑄銘文很吃力,所以總想簡省部件,卻又不能出錯。這不是偷懶,而是由當時書寫工具的材質決定的。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書寫工具的變化以及人們文字表述能力的提高,之后,人們在容易刮削改正竹簡上寫字,就不怕寫錯別字;紙張和毛筆的誕生,則給了人筆走龍蛇的可能。
那么漢字為什么變難了?葉昌元認為:一是漢字的部件增多了。現行簡體字的部件已有270多個,學習的難度自然加大;二是經過歷史演變,有些字的結構變得模糊不清,不容易理解;三是一部分錯字的積淀,如假借字久借不還、不顧字理的以簡代繁等,對人們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漢字構成極大障礙。基于此,《漢字難在哪兒》通過“象形衰減、變隸之繁、簡化之亂、部件趨同、部件錯舛、部件省略、結構漫漶、久借不還、造字異端”等章節,以詳實的資料、圖片、碑帖和令人信服的見解,為我們梳理了漢字構成的規律,進而找到漢字變難的原因。
該如何化解漢字難呢?一個是漢字的基本部件數量不能太多,規則要明晰。再一個是消除假借字的影響,可以在教學中,在教材、字典里提倡寫“正字”。
如今,大量的文字書寫是在電腦上依靠輸入拼音或部件來完成的,漢字筆畫的多少已不影響漢字的書寫速度和難易,人們的文化程度也早已實現質的飛躍,那么漢字會不會來一次新的變革呢?對此,葉昌元建議,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能夠做到“簡化”和“繁化”并存。一方面,因為“漢字作為我國的官方文字,我們要為其保存一份完好的國家‘檔案’。這份‘檔案’中的漢字必須是權威的、規范的、有理據的、公允的。所謂公允,就是不遷就某一特定的人群(比如文化程度特別低的人群),也不照顧某些權威人士、領導人的口味,也不偏倚某一方言區。”另一方面,繁體字與簡體字整合為一體,可以讓全世界的華人都使用一個文本,這是最經濟、最理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