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表演、演唱、歌舞為一體的中國戲曲,是綜合性舞臺藝術,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珍寶。舞臺是戲曲的永恒載體,觀眾是戲曲的第一裁判。戲曲講究情節(jié),人物與性格的完整性,來龍去脈,因果照應必須交代清楚,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體現(xiàn)出一種極富規(guī)范的藝術性。舞臺是有限的,但戲曲表達的主題、情節(jié)、人物都是無限的,以寫意和空靈的表達方式可以使舞臺變得無限廣闊。一個馬鞭可以讓觀眾看似千軍萬馬,一個箭步可以使觀眾想到越過千山萬水。從某種意義上說,戲曲的小舞臺讓觀眾看到大社會、大世界。千百年來,戲曲不僅僅是民眾主要娛樂形式,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這其中,各個地方特有的地方戲更是精粹的文化創(chuàng)造,是和人民大眾最貼近的藝術形式。
地方戲曲作為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凝結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戲是“活態(tài)”的文化形式——它既傳承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期待著時代精神對文化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與轉換。
我國是戲曲大國,但近年來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和大量農民工進城,地方戲曲呈現(xiàn)迅速消亡的趨勢。據統(tǒng)計,我國1959年尚有360個地方劇種,到2004年時只有260個劇種仍有演出,目前演出的地方戲曲還不到200種。盡管不少地方戲曲劇種被納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其生存環(huán)境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
地方戲曲多種多樣,其面臨的境遇也大有不同。概而言之,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地方戲生存狀況較好。因為當地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的投入更大,生活富裕起來的群眾對文化娛樂的要求也會更豐富。其二,能推出有影響劇目和演員的地方戲顯得生機勃勃。“一出戲”會使一個劇種煥發(fā)生機,“一個人”能為一個劇種注入活力。其三,形式靈活的地方戲更受民眾歡迎。云南花燈、廣西彩調、湖南花鼓等地方戲曲,取材于現(xiàn)實,貼近于鄉(xiāng)村,載歌載舞,有情有趣,這些由民間歌舞或小戲發(fā)展而來的地方戲比較鮮活,因而常演不衰。其四,有眾多民營戲班的地方戲生存狀況較好。河南豫劇可以說是除京劇之外最大的地方劇種,這離不開近400個民營豫劇團的功勞。浙江越劇也是如此,在其發(fā)源地紹興、嵊州注冊的民營越劇團有300多個。福建的莆山戲、梨園戲、高甲戲也都有相當數量的民營戲班活躍在民間。
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fā)展,要克服保守、孤芳自賞的傾向,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借鑒、吸收對本劇種有益的東西,增強它的自身活力。劇種的生存狀況如何,是靠劇目來體現(xiàn)的。生產出一部有影響的好戲并借此推出一位擔大梁的“腕角”,對一個劇種的生存和發(fā)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就拿河南豫劇來說,上個世紀的時候,陳素真在30—40年代、常香玉在50—70年代、馬金風在80年代至今,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戲曲史上的傳奇,使豫劇在全國名聲響亮,影響深遠。上世紀50年代,逐漸衰落的昆曲都能借“一出戲”來救活,以至于留下了“一出戲”(《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的佳話。河南周口的越調劇團專演“三國戲”、“諸葛亮的戲”,在當地很受歡迎。地方戲曲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餡餅的態(tài)度來期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要讓地方劇種今天仍有活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這里尤其想說說河南豫劇。豫劇原名河南梆子,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豫劇因其唱腔優(yōu)美動聽、地方韻味濃郁,而與京劇、評劇、越劇并駕齊驅為中國四大劇種,有觀點認為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逐漸成熟,特別是近幾十年的發(fā)展更令人矚目,形成各具特色、風格不同的唱腔流派:如奔放豪邁、大氣磅礴的常派唱腔(常香玉)、華麗端莊、細膩典雅的陳派唱腔(陳素真)、哀怒淳樸、甜美深沉的崔派唱腔(崔蘭田)、高亢明亮、清脆婉轉的馬派唱腔(馬金鳳)、含蓄秀麗、淳樸甜美的閆派唱腔(閆立品)、俊俏乖巧、俏麗多姿的桑派唱腔(桑振君)等。她們特色的唱腔正是因為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才受到人們的喜愛。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fā)的宏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zhèn)洹⒗仙俳砸说谋硌蒿L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味,質樸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xiàn)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固然是其蓬勃發(fā)展的基礎,但豫劇發(fā)展也離不開創(chuàng)新。1950年導演楊蘭春、作曲王基笑開辟了一條豫劇現(xiàn)代化的道路、創(chuàng)造了以《朝陽溝》為代表的反調唱法,被稱作現(xiàn)代戲流派,是豫劇中的歌劇。豫劇《朝陽溝》成為一部不可復制的經典。
京劇的發(fā)展歷程或許也能給不少地方戲曲帶來啟示。1957年,梅蘭芳率團到洛陽演出,他主動征求馬金風的意見,想把豫劇《穆桂英掛帥》移植到京劇中。不久,他精心創(chuàng)作的同名劇目《穆桂英掛帥》演出大獲成功,這一劇目成為梅蘭芳晚年的保留劇目。據統(tǒng)計,有不少京劇經典劇目取自地方戲劇,如《楊門女將》改編自楊劇的《百歲掛帥》,《海港》改編自淮劇的《海港的早晨》,《沙家浜》改編自滬劇的《蘆蕩火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京劇移植改編地方戲,不僅豐富了京劇劇目,有些甚至成為其自身撐起門面的“看家戲”。這種現(xiàn)象也說明,地方戲曲憑借其藝術和表演特色,還為其他劇種提供養(yǎng)料,可能是未來的“國劇”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