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正在市場大潮中走向繁榮和發展,也正在市場大潮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從“基礎性作用”升格為“決定性作用”,這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從理論和實踐取得歷史性進步的標志。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市場,但是文化有獨特的屬性,崇尚精神追求、藝術欣賞,同時還具有道德教化、修身養性等特殊功能。
文化人應該怎樣面對市場?文化應該怎樣與市場對接?現實中遇到的難題促使政協委員不停頓地思考,這些問題一次又一次撞擊著他們的心靈。
“拿錢造成的問題,是錢解決不了的,必須拿文明解決”
人們至今還記得,在“兩會”上,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成為文藝界政協委員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面對觀眾熱追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全國政協委員、《闖關東》的編劇高滿堂很淡定,“這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韓劇流行也說明我國的文化市場是開放的”。全國政協委員濮存昕說:“我們一定得認識到觀眾說了算。現在韓劇在我國受歡迎,我們不要壓制,不要批評這種娛樂文化。”
同樣的題材,韓劇拍了,那么多觀眾一集接一集追著看。可是,假如我們也拍了這樣的題材,會發生什么情況?這個問題電視人自己怎么看呢?“我要是拍這種外星人來了的電視劇,你們肯定罵我,韓國人拍你們就不會罵。”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趙寶剛說。
“流行什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流行一種東西。”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的話引人深思。
全國政協委員許欽松是一位畫家。他說:“讓國產片真正叫好又叫座,已經迫在眉睫。現在有許多很好的故事沒有人寫,是因為我們自己并沒有充分尊重自己的文化原創。”“韓劇熱播,已經不僅是韓劇的問題了,這讓我們的文化自尊受到傷害。”
面對韓劇再次在國內成為熱潮,美劇《紙牌屋》在全球熱播,許多政協委員提出:“我們應該進一步研究市場,研究文化與市場的關系。”
《來自星星的你》無非是個引子,至于怎么看待“韓劇熱”以及與此相關的跨境文化傳播、怎么對待傳統文化及其現代價值、怎么直面“流行”及其與“雅”“俗”的關系、怎么認識今天的年輕人及其社會心理等等問題,這里有多年爭論而結論不一的問題,也有當下遇到的新問題。但是各種問題都是繞不開的,也就是實踐中要攻堅的問題——文化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在這個前提下,馮驥才提出了“文化的終極目的”的命題。他說:“我不反對文化進入市場,因為一個社會的文化肯定要通過市場才能跟廣大群眾接觸,但那不是文化的終極目的。一個民族全是拜金、全都為了錢,是沒有希望的。而且拿錢造成的問題,是錢解決不了的,必須拿文明解決。文化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文明。所以,文化不能產業化,我們需要建構的是一個立體的、不同層次的文化發展政策。”
“文化是一種骨子里透出來的力量。”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說:“文化建設要人本化,不能經濟化。”他這樣分析:“的確,文化建設離不開市場。但我們不能以經濟建設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慣性,將文化建設簡單地等同為‘文化經濟建設’,不能片面地將發展‘文化產業’放大為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
只要抓住“原創”,就一定能夠揭掉那些被詬病的“膏藥”
“國產電影精神潰瘍,原創疲軟為首要危機。”全國政協委員王興東憂心忡忡。
“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電視劇、電影都大大缺乏原創力。結果導致國內市場的空虛,韓劇一進來,就占據了年輕人的收視。如果中國有足夠多的好作品,能夠反映年輕人的情感、中國的文化,即便有很多外來作品也不要緊,反而能夠豐富文化市場。”馮驥才這樣分析。
他們的話反映了許多政協委員的共同想法:文化市場很嚴峻,也很挑剔,它喜歡原創作品,尤其鐘情于優秀的原創作品。
當崇尚精神追求的文化遇到市場經濟的挑戰時,就會發生矛盾。尤其當很多方面都在轉型的當口,矛盾和不協調性就會很突出,但并非是必然對立的。關鍵是要有受市場歡迎的好作品。這幾年,我國有許多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比如《闖關東》《人間正道是滄桑》《潛伏》等等。這些作品,都是觀眾熱追的原創作品。
然而,這幾年我國影視劇“跟風”“翻拍”“戲說”被人詬病為電視劇題材的“三貼膏藥”。
“跟風”不能等同于“流行”。政協委員說,現在的問題是,一部作品火了,跟風就跟起來了。《潛伏》帶來的諜戰劇大潮至今未退;《宮》的熱播,引起“雍正很忙”的調侃。高滿堂講了一件發人深思的事:我去橫店影視基地看我的劇組。一到那里我發現,橫店有50多個劇組在拍戲,其中48個劇組都在“打鬼子”,這樣的“跟風”讓人不好受。他說:“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忽視了原創,會毫無出路。”
“翻拍”不應該是“模仿”。“忽如一夜春風來,所有經典全重拍,四大名著再翻拍,觀眾又吃回鍋菜。”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認為,電影《白日焰火》的成功,再一次證明沒有好的劇本,影片不可能成功。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雷獻火說:“關鍵在于創新思維理念”,“一味地跟風抄襲,永遠也創作不出優秀的文藝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更加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許多政協委員都說:“作品要上去,作家必須‘沉’下去,深入到真實的生活中,深入到劇中人的內心世界中,拿出來的作品才能感動自己,感染別人。”
“戲說”不應該顛覆史實。有的政協委員說:影視人也有苦衷。《隋唐英雄》這部戲說歷史的電視劇,在觀眾批評如潮時,收視率卻節節飆升,甚至完勝同期的歷史正劇《楚漢傳奇》。在某部電視劇中,演“媽祖”的演員說了兩句英語,收視率就扶搖直上。但是這樣“雷人”的作品算不算成功呢?
政協委員認為,只要抓住“原創”,就一定能夠揭掉那些被詬病的“膏藥”。
高滿堂被人們稱為“金牌編劇”,他的《溫州一家人》《闖關東》等佳作深受觀眾好評,他是第八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他的體會是“一定要提倡原創,保護原創,激勵原創。”
高滿堂對我們的電視劇有個“四氣”概括:“以電視劇的創作為例,我們當前是歷史劇缺乏正氣,年代劇缺乏神氣,當代劇缺乏地氣,我們探索缺乏勇氣。這幾個‘氣’對我們來講很重要,所以,今年的政協提案我就想提倡原創,保護原創,激勵原創。”
首先,要提倡原創。原創是生產力。我們看到,中國電視劇的惡俗、媚俗,觀眾都已經憤怒了。婆媳劇、家庭惡戰劇、諜戰劇、抗戰劇占據熒屏,戲說、穿越成風。我并不是說這些不好,而是太多。其次,要保護原創。只要是原創的,我們不僅要在播出平臺上保護它,讓這些電視劇在最好的播出平臺播放,而且在版權糾紛上,涉及到原創的,要格外予以保護。再次,要激勵原創。沒有激勵機制,原創就發展不起來,保護不了。現在國家廣電總局每年拿出1500萬元設立原創獎,這就是激勵原創。
只要緊緊抓住原創,抓住這個文化工作中的“第一生產力”,我們電視劇的繁榮和發展就具備了一半的條件。對此高滿堂很期待。
中國的夢想是當今的人去實現,不是那些“大辮子”,不是那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給世界一個清晰的中國人形象需要現實題材
文藝界政協委員對各類文藝作品的審查問題,提出過很多看法。
高滿堂講原創是電視劇繁榮的“一半”要素,他所說的“另一半”恰恰也是審查問題,他認為,我們“就是要樹立審查自信。”
對影視劇進行審查是必要的,否則更不利于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問題是審查要有利于原創,有利于創作更多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這是很多政協委員的共識。
我們經常呼吁要有現實題材,提倡要寫我們當下的生活,寫改革開放30多年。但事實是對歷史傳奇、諜戰劇、家庭戲審查寬尺度寬,對現實題材則審查很嚴。談及這個問題,高滿堂舉例:比如我編劇的一部電視劇,海外華人圈看了都說好,但這部劇在審查階段頗費周折,僅中央電視臺就需要六層審查。有關部門明確指示,此劇涉及到公安、工商、外交等部門需要再審查,最后才能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我這不是個案,只要想在央視播出,都必須經過這個審查過程。這樣何來反映現實題材的好作品?高滿堂說:“我們既是改革開放的見證人,也是受益者。不對其做出客觀真實的反映,就對不起這個時代。”
“對國內劇和引進劇應該采用統一的審查標準。”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張國立說:“常有人說國內劇不好看,但我們即使拍出《紙牌屋》這樣的劇作,能通過審查嗎?”他認為,統一審查標準,有利于國內劇高水平創作。
政協委員認為,我們提倡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我們的審查也應該更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在創作和生產這個階段,等文化產品出來后,我們審查的時候,當前還是不夠自信。要認識到中國走出去不僅僅是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而是讓世界清楚地了解當下的中國,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和世界同步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示我們對當下世界的思考,而穿越的純娛樂作品只能消解很多現實的思考。
高滿堂去法國、意大利跟文化界座談時,就遇到一個問題。他們問:高先生,你們中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么看不到當代人?你們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工作的?怎么大量的都是老祖宗呢?我當時無言以對。如果一味地這樣下去,如何讓世界了解當今的中國。中國的夢想是當今這代人去創造的,不是那些“大辮子”,不是那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創造的。給世界一個清晰的中國人形象是需要現實題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