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不是擺花架子
2014/7/1 16:21: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前些日子,高考放榜,網上曝出考生為釋放心情,集體撕書的新聞。圖片中滿天飛舞的紙張碎片,映襯著他們解脫后展現的輕松笑臉,的確讓人深受感染。先不提撕書行為是否得當,學生們告別苦行僧日子的心情卻是誰都可以理解的。世間的事大抵如此,當你瞄準一個目標進發時,會把握在手中的弓拉到最滿,等箭中靶心的那一刻,就會全身松懈,安逸享受勝利的果實。殊不知,當我們達到預期的目標時,恰恰意味著前方有更高的“靶心”等著我們。 申遺也是如此。在我國列入世界遺產的項目中,大運河和“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加入并不是開天辟地的孤例,在它們之前,已有45項同樣具有重大價值的遺產。如果將每一次的申遺看作是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的過程,那么我們所經歷的九九八十一難花去的時間竟是27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我們付出的努力可以說是嘔心瀝血。然而,申遺的成功并不是終點站,不能輕易地認為是大功告成的握手言散,而是需要整裝待發的又一次集結!因為,我們知道,去西天取經,看到大雷音寺并不算真經的取得,稍有懈怠,只會落得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結局。
申遺成功之后需要更加強有力的保護。這一點,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并不多。盡管許多文物或風景本身就有很高的知名度,但經“世界遺產”的桂冠點綴,身價翻番是無疑的了。如此光鮮奪目的光環下,免不了有人會打起發展經濟的算盤。以敦煌為例,如今國內外以敦煌為名的品牌有上千個,據說沒有一個不賺錢的。而杭州西湖,申遺成功后的第二個“十一”黃金周,旅游總收入就達87.55億元人民幣。平遙古城,申遺成功后的10年間,僅門票收入就從125萬元增長至7500萬元。
文化和經濟本不是天敵,掌握好其中的度,完全可以水乳相融,相得相生。可惜的是,在保護這些世界遺產項目時,我們往往陷入時而“左”時而“右”的漩渦中無力自拔。麗江古城被注入了太濃厚的商業味變得韻味漸無;福建土樓,有的無人問津,一片荒蕪,有的開發過度,面目全非,可見,保護之道絲毫不比申遺輕松。
再加上,此次入選的兩個項目都有其特殊性。過去的世界遺產,大多都是一個具體的點,明確歸屬于某個地區,而大運河涉及8個省35個城市,“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更是一個跨國的文化遺產。在保護問題上,如何保證大家的認識是相通的,如何相互協同,避免各自為戰等都是首當其沖應該考慮的問題。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參與方越多,越難保證步調一致。
總之,申遺并不是擺擺花架子的簡單走秀,成功之后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就如一位文物專家所說,世界遺產的保護就像一張圖紙畫到底,需要長遠規劃,步步實施,代代相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