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似乎是個特別容易引人遐想的朝代,漢長安城也似乎是個特別容易引人遐想的都城。無數帝王將相、能人志士都曾在這里演繹傳奇。不說以“亭長”起家,率領蕭何、韓信、彭越等人一統天下的漢高祖劉邦;不說寬容平和、勵精圖治,帶領漢朝百姓奔小康的漢文帝劉恒;不說南征北戰、雄才大略,統治西漢成為當時世界最強盛國家的漢武帝劉徹,單說封建王朝里的“弱勢群體”——女人和奴隸,也無不曾在漢長安城里揮灑過生命的熱量,書寫過精彩的篇章。
斗轉星移,白駒過隙。曾經的刀光劍影、鼓角錚鳴都已遠去,昔日的商旅古道、烽火邊城也已荒蕪,空余漢長安城遺址上的城墻斷壁、煙塵黃土,讓千年后的游客唏噓感嘆。
千年遺址,要怎樣才能“活”過來、“火”起來,走進現代人的視野和生活?這是很多關心漢長安城遺址的學者都在思考的課題。旅游文化學者、民建西安市委參政議政委員會副主任曹衛民用一份萬言報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將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建成中國的龐貝、馬丘比丘。
西方古城
原汁原味感受歷史
2013年,民建西安市委員會拿出了一份近萬字的《關于做好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的建議》,并于今年獲得了西安市委統戰部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曹衛民正是這份建議的調研組組長,“我已經關注漢長安城遺址快十年了。”接受采訪時,他告訴記者。
龐貝和馬丘比丘都是世界聞名的古城遺址。龐貝位于意大利西南沿海,是一座古羅馬城市。公元79年,龐貝附近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古城就此被埋。直到18世紀中期,龐貝才重見天日。古城的挖掘從1748年開始,一直到1960年才接近完成。1997年,龐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接待游客達250萬人次。“游客們稱這里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他們穿梭在古城廢墟的大街小巷,進出于半毀的民宅、商鋪以及劇場、斗獸場里。”曹衛民介紹說,但實際上,龐貝如今向游人開放的區域只有古城的1/3,其余大部分仍埋在地下。
而秘魯的馬丘比丘則被稱為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坐落在安第斯山脈最難通行的山脊上。“馬丘比丘城內有神廟、王宮、堡壘、民宅、街道、廣場等,這些建筑全部用大塊花崗石砌成,石塊之間結合緊密,而且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幾個世紀以來,這里發生過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偉的古城卻安然無恙,絲毫未損。”曹衛民說,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如今這里每年都吸引幾十萬游人到此一窺印加人的智慧。”
曹衛民告訴記者,西方對大遺址的保護原則是不改變遺址古跡的原貌,將出土時的現狀全面完整地保護起來。遺址發掘出來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決不搞重建或“修復”。這種“原汁原味”的遺址讓游客最大限度地感受歷史,因此非常受歡迎。“龐貝和馬丘比丘兩座古城遺址是世界上將考古和旅游結合的非常好的典范,這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東方遺址
保護展示更多奇招
不過,與龐貝和馬丘比丘不同,東方古城主要是土木建筑,而且往往還會經歷水火、戰亂的煎熬,最后留下來的主要是土遺址。“東西方建筑遺址有很大的差異性,比如龐貝和馬丘比丘主要是石質建筑,易于保護和展示。但東方土遺址的特性決定了其展示方式與西方石質建筑遺址有很大不同,不僅觀賞性沒有石質遺址強,保護難度也更大。”曹衛民說。
曹衛民認為,同屬東方文化體系的日本,有些先進的土遺址展示方式和理念應是我們主要的借鑒對象。“日本對大遺址投入較大力量進行史跡公園建設,許多遺址在考古發掘工作完成以后,都進行了保護利用式的建設,現已建成一大批環境風貌協調、各具特色的史跡公園。”據介紹,日本歷史公園的建設的主要方式有露天保護、覆罩保護、地上復原、陳列和發掘現場展示等。
例如伊勢神宮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建筑——神社的主要代表,這座神社自7世紀起實行特殊的保護“造替”制度。“伊勢神宮有兩塊同樣大小的相鄰用地,日本政府在這兩塊用地上輪番建造神宮,每隔20年重建一次,每次重建都使用相同材料。”曹衛民說。為了保證所需木材的供應,神宮擁有面積達5500公頃的森林,其中一部分自建宮以來就嚴格禁止采伐,其余的森林則是重建的用材專用林。這樣不僅保護了一大片檜柏林,同時還保留了一批世代相傳、掌握并傳授古代建筑技術的工匠。“我國的古代建筑有著璀璨的技術和藝術,但是現在古建筑的技術、營造方式已面臨失傳,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曹衛民不無憂慮地說。
挖掘自身
大遺址更重“文化軟實力”
而想要讓大遺址真正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曹衛民認為,應該重點探尋、挖掘遺址的“文化軟實力”,拉近遺址與現代人的距離,“具體到漢長安城遺址,我覺得主要有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可供挖掘。”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歷史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符號系統,它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載體,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穩定、最持久的構成部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五千年而沒有中斷和消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和標志就是漢語從來沒有中斷和消亡。”曹衛民說,而中國“漢字”、“漢語”的確定和完善就是在以漢長安城為主體的關中地區完成的,“所以漢長安城是了解漢字偉大歷史,樹立我們對自己語言文字自信心的最佳場所。”
另外,貫穿在我們日常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中的風俗習慣,其實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而穩定的風尚、禮節、信仰、做法,是一個國家安全穩定的重要社會基礎。而我國漢民族一些主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基本都是在漢長安城起源;影響深遠的“二十四節氣”,也是漢武帝時期在漢長安城確立的。
如果說風俗習慣還只是文化中較為外在的層面,那么價值觀念則是在其背后發揮支撐作用的精神支柱,是文化中更內在也更為深刻的內核。而漢長安城正是漢族傳統價值觀念的主要形成地之一。“董仲舒的‘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就起源于此,這里還是‘實事求是’的最早發源地。”曹衛民表示,如果打好這幾張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牌”,漢長安城遺址將展現出漢文化的獨特風采,再現生機與活力。
“我想,我們在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挖掘中既要勇于創新,也要精心策劃,讓漢長安城大遺址成為人類保護和利用文化遺存的經典,成為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和天下華人尋根朝圣之地。”曹衛民最后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這座古城能重現兩千年前的輝煌。”
相關鏈接
龐貝古城
龐貝位于意大利西南沿海,是座歷史悠久的古羅馬城市。公元79年10月24日,龐貝附近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灰、碎石和泥漿瞬間湮沒了整個龐貝,這個城市在火山爆發后的18個小時內徹底消失,被火山灰埋在了地下,卻因此而保留了大量古羅馬帝國的建筑遺跡和藝術文物,成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古城遺址。
出土后的龐貝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700 米,城內面積1.8 平方公里,有7扇城門、4條大街。城內最宏偉的建筑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個公共廣場四周,有神廟、公共市場、市政中心大會堂等,廣場的東南方是龐貝城官府的所在地,廣場的東北方是集貿市場。另外,城內還有公共浴池、體育館和大小兩座劇場,還有可容納1 萬多名觀眾的圓形競技場。詩人歌德就曾說過“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它帶給后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悅。”
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位于現今的秘魯庫斯科西北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為熱帶叢林所包圍,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中心,也是秘魯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遺址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業區,城區則由200座建筑和109個連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組成。城內規劃井然,北部多為莊嚴的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室和公共場所。
1911年,美國探險家賓漢姆在尋找傳說中“消失的印加城市”時,因走錯路偶然發現了這個古城。1981年,馬丘比丘周圍32592公頃土地被列為秘魯的“歷史保護區”。這個地區不僅包括遺跡本身,還包括附近的地貌和動植物群,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蘭花。 ■記者 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