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中國智慧的大運河遺產
2014/7/17 16:51: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八年申遺,夢圓多哈,中國大運河成為第46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遺產。雖然這是一份遲到的饋贈,但更顯其彌足珍貴。因為當長城、莫高窟、蘇州園林等紛紛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得到世人的關注和保護之時,大運河那宏偉的身影卻長期游離在這份厚重的遺產名錄之外,它所具有的超時空的歷史敘事意義遲遲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那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隱痛。所以,當歷經艱辛申遺八年,大運河終于以其特有的“活態”性質成為人類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沒有理由不為之喜慶,并且衷心祝福大運河永遠“好運”。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用勤勞與智慧創造的巨大宏偉工程,它對中國歷史的演進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和貢獻。然而在近現代社會變遷中,隨著大運河的“實用功能”漸漸弱化,它也由原有的喧鬧變得日漸冷清。在啟動大運河申遺之前,它是沉寂的、默默無聞的。改革開放使“東方睡獅”重新覺醒,中華民族再度崛起。在追尋民族的文化之根、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之際,大運河因其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滋養之恩再現其獨特魅力,大運河申遺進入了國家高度的議事日程。從啟動申遺到成為世界遺產近八年的時間歷程中,為著大運河的源遠流長,凝聚了中國智慧,彰顯出中華民族的信念。
在大運河申遺成功的日子里,有人認為運河申遺成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如果申遺可以如此輕描淡寫,何以需要花費八年的時光?事實上,這項彪炳史冊的巨大工程在申遺道路上每推進一步,都凝聚著無數鐘情大運河的人們的心血和智慧。
“運河三老”的智慧
“運河三老”指的是建筑大師鄭孝燮、建筑遺產保護大師羅哲文、工藝大師朱炳仁。可以說,正是他們的智慧才真正啟動了運河申遺的歷程。2005年底,他們首聚杭州,因痛惜大運河所遭受的歲月的侵蝕,感慨運河的冷清,三位智者以充滿睿智的所謂“下下策”聯名給運河城市18位市長寫信,信中說:“千百年來,我們都受益于這條河,負有責任保護好它,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幾個老人都愿做大運河的一個纖夫”。三位老人的肺腑之言感染著運河沿岸的千萬人家,保護母親河的聲音一時之間貫通運河南北,而后,在2006年全國“兩會”上有58位政協委員簽名提交了旨在保護大運河和大運河申遺的議案,從而引發了全社會的共鳴,這直接開啟了大運河申遺的序幕。
政府決策的智慧
大運河是一個系統復雜而又龐大的工程,最初動議申遺時人們所關注的焦點是京杭大運河。但是基于隋唐大運河與浙東運河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也為著運河能夠得到更為完整的保護,最終確定以“中國大運河”之名申報世界遺產。這體現了國家決策對大運河全面完整而科學的認知。2007年首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運河名城市長論壇在揚州開幕,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揚州為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牽頭城市。因為揚州與大運河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對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2008年,大運河沿岸35座城市結成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聯盟,這是城市間聯合申遺的典范與壯舉。2009年,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牽頭,13個有關部委和大運河沿線8省市成立了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部省級會商小組,這使得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可以在更高層面上得到協調。2012年,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城市聯盟共同制定、簽署了《大運河遺產保護聯合協定》,同年,文化部頒布了《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這些機構的設立和制度的頒發,使大運河將得到更為有效的保護。
在關涉保護與申遺的問題上,通過充分論證與會商,中國政府對大運河采取了“片段申遺、整體保護”的策略,強調了“申遺是過程,保護是目的”的宗旨。通過申遺,為的是借鑒世界遺產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成熟的管理體系,建立符合大運河遺產特性的保護利用長效機制,實現大運河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大運河保護和申遺要將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使民眾切實享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這體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智慧,也彰顯出中國政府保護人類文明的信念。
“活態遺產”理念蘊含的智慧
大運河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質,它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長流不止,它的靈魂是活的。作為文化遺產,大運河是流動的中國文明史的標志。這個仍然充滿活力與生機的、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將豐富與完善現有的世界遺產的評價體系,中國政府、運河專家與學者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以活態遺產開展大運河申遺,這在中國尚屬首次,在世界文化遺產申遺的過程中也是開先河之舉。畢竟,流動的大運河在創造歷史文明的同時,仍在繼續造福人類,這更彰顯出這一偉大工程對人類智慧的凝聚。大運河以活態遺產申遺,開創了世界文化遺產評價的新范式、新思維,這也是中國智慧對世界遺產的新貢獻。
精心準備的智慧
在長達近八年的申遺準備中,各級政府、每一個運河城市,無數的運河兒女都為運河申遺付出了辛苦的汗水和智慧。且不說通過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有組織地在摸清家底、設計規劃、整治河道、制定法規、遴選名單、編制文本等諸多方面傾注的心力,運河沿岸普通百姓也紛紛為申遺獻智出力,為大運河鼓與呼。江蘇無錫的許偉達,幾乎傾個人所有為大運河無錫段遺存保護做貢獻;運河之光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在傳播運河文化的工作中不遺余力支持《中國文化報·大運河文化專刊》。申遺前夕,一批平均年齡達50歲的騎友,從北京到山東騎行500多公里,為的就是做大運河歷史的記錄者、大運河文化的傳播者、大運河保護的踐行者;在杭州,每年定期舉辦的大運河文化節如火如荼,為大運河增添著無窮的魅力。運河申遺是民眾聲音的表達,是民眾意愿的訴求。
圓夢多哈的智慧
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于2014年6月在卡塔爾的多哈舉行。世界各國一共提交了40個項目參加審議,中國在其中有3項:它們是絲綢之路、大運河和南方喀斯特拓展項目。按照世界遺產每年“一國申報一項”的原則,今年中國同時申報三項很可能會有落選項目。但是,在多哈,中國申遺的策略大獲成功。大運河獨立申報,絲綢之路是聯合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同申報,南方喀斯特以拓展項目申報。結果,三個遺產項目雖經波折,卻最終如愿通過審議。大運河項目有27條河段、58個遺產點、1011公里河道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審議大運河項目過程中,運河專家米歇爾嘆服中國大運河的申報PPT實在是太漂亮了,把其他申遺項目完全掩蓋了。
在多哈,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大運河申遺成功以后,中國政府將恪守《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有關要求,繼續為大運河珍貴文化遺產提供最好的保護,并將繼續團結各利益相關方,進一步鞏固團結地區跨行業對話和協調機制,深入探討巨型線性文化遺產,尤其是活態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模式。讓蘊含豐富精神內涵的大運河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流淌。
因為有中國智慧,大運河必定有更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