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景觀,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作為與國際社會無縫對接的,機制化、體系化的文化建設的抓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梳理傳統資源,繼承歷史遺產,開拓產業渠道,培植創新基點,凝聚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受益,越來越強烈地認識到,推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注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必須不斷從經濟社會發展中,汲取力量,找準著力點,擔當大責任,履行新使命。在當前,非遺保護面臨的重大歷史責任,就是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何謂新型城鎮化?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闡述,可以理解為,在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我國進一步推進城鎮化所要遵循的基本指導思想,即: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的話來說就是:“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有論者恰切地指出,這種新型城鎮化的最本質、最核心、最關鍵的內核是以人為本。無論是人們身份的有序轉化,還是大小城鎮的均衡發展,無論是城市人居環境和業態的改善,還是文化內涵的提升,其最終目標都是要尊重人的感受,服務人的生活,動員人的參與,提升人的尊嚴。正是在這里,新型城鎮化和非遺保護的理念恰當地融合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的生活生產方式,其天然地是以人為本的,依托于人的活動而存在,為人的文化傳承和精神享受提供豐富的滋養和支持。城鎮化所包含的人文內涵,所強調的文化傳承的相當一部分,必然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得以體現和承載。
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一開始,就絕不是被動地,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洪流中,開辟一個個文化遺產自保自救的孤島。我們注意深入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通過適度利用和開發,不僅很好地滿足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讓當地群眾和傳承人從中獲得經濟收益,并促進了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我們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開展文藝創作、推動文化交流、加強文化教育的支柱和手段,通過非遺延續文脈,壯大文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指導原則中指出,在文化傳承上,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這一論述,不僅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和法律支持,還明確地指出了文化因素在構筑人居環境,塑造城市個性,展現地域風情,開拓發展空間方面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這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動力之一。
根據世界城鎮化發展普遍規律,我國仍處于城鎮化率30%至70%的快速發展區間,新型城鎮化將成為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如何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更好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好地服務于新型的城鎮化過程,這將成為今后文化工作的更加重要的方面。隨著城鎮化的更加廣泛和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面對的時空結構、管理方式、實施手段等將面臨新的調整和轉變。我們應該配合人口大規模遷移的過程,建立更加普遍的非遺產品的展示和體驗系統,使得人們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都能感受非遺,體驗傳承非遺。我們應該適應大中小城市群的出現,完善非遺保護的四級名錄體系,并相應加強傳承人的教育培訓,促進非遺宣傳教育和國民教育體系相銜接。我們應該以提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為目標,加強對非遺項目中生產技藝的研發、利用和推廣轉化,讓非遺不僅通過文化價值,也通過經濟價值更廣泛地服務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著眼于挖掘和激發城市發展的長遠潛力,在科學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注重維護人、技、藝、物與社區、村落的整體生態性保護,加大財政扶持和政策引導,并通過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常規評估和監督、檢查制度,確保保護工作的規范有序的推進。
快速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在這一強大動力的推動下,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將進一步被激發,中國社會的結構性轉化將加速進行。世界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預言: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課題,能否答好這道題,考驗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則要通過激活文化資源為這樣的歷史進程提供深層動力,賦予這樣的歷史進程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惟其如此,這樣的歷史過程才同時意味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費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