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不僅強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而且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傳統文化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深刻闡發了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內涵豐富,意義重大。
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對待傳統文化應當有同情的了解,實事求是的態度,辯證理性的思考。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態度、方法,也是擺在理論工作者面前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就拿“三綱五常”來說,“三綱”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這完全是單向的、專制的、封建的。但是“五常”特別是“五倫”,則是強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具體內容是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兄良弟恭,長惠幼順,這里講的五倫關系就是雙向的、互動的,其中一些內容可以成為構建現代社會倫理關系的借鑒。因此,必須具體分析和仔細剝離,切忌一鍋煮和一刀切。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文化對于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當然,任何一種優秀文化傳統,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揚棄與更新,才能永葆青春與活力。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是關系民族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是前提,創新是方向、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要處理好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一般在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我們總是說新民主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在論述社會主義文化時,我們又說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這成了闡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固定格式。其實,形式與內容是分不開的,民族性存在于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之中。也就是說,民族性是形式,又不僅僅是形式。它不僅體現在形式中,也體現在內容中。而且只有不僅體現在形式中,同時也體現在內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對激進反傳統的文化反思
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的意義是無可限量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啟蒙精神對當代中國的變革和發展的影響是空前巨大的,也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當然,從文化反思的角度看,五四激進的文化批判也有自身的歷史局限和不足,突出表現就是新舊文化不可調和的存一廢一型思維。陳獨秀認為新與舊是不可調和的,新學(西學)與舊學(中學)是絕對排斥的。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兩樣,斷不可調和遷就。要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即德先生與賽先生,就必須破壞中國的文化傳統與倫理道德,兩者絕沒有調和的余地。有的人在與傳統文化的“決裂”方面走得更遠,甚至于提出什么欲廢孔學,必先廢漢字;所有的線裝書都要扔到茅廁里去,等等。
由于上述的中西截然對立和新舊不可調和的思維方式,就必然導致文化選擇中破的多,立的少;批判的多,建設的少;決裂的多,傳承的少。因此對于中國文化優良的方面和西方文化弊端的方面沒有給以理性的評估和準確的定位。對西方文化基本上只有肯定沒有否定,簡單地把西方文化等同于科學民主。對中國文化則是基本上只有否定沒有肯定,簡單地把中國文化與封建主義畫等號。這表明“五四”只是開啟了啟蒙之門,文化建設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
激烈的反傳統,帶來了巨大的文化沖擊,引起了強烈的文化焦慮。因此需要不斷地進行文化調適,逐步地進行文化修復。于是張申府先生提出“五四”兩大口號打倒孔家店、科學與民主現在要改變一下,即“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學與民主”“第一要自主”。特別需要重視的是,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里把“民族的”擺在了首位。應當看到,無論是強調“中國化”,還是突出“民族的”,都與對全盤反傳統的反思和校正有關。其主旨展開來說就是面對思想沖突、文化激蕩,必須始終保持文化主體性,千萬不能“失語”和“他者化”,不能丟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碼。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確實是在反思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得出的深刻感悟。
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深度結合
在當代中國弘揚中華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繞不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這個問題,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背景和語境。馬克思主義產生于德國,作為一種來自歐洲的思想和主義,要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由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具有中國特點、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就一定要與中國實踐和中國文化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創者。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主義不僅要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而且需要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中國化”。毛澤東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辯證地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吸取了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思想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在理論內容上進行了改造。他強調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聯、發展邏輯和未來走向,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深度結合,以下兩個方面十分重要。
一是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當今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一定要立足時代前沿,關注重大現實,強化問題意識。要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深入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研究依法治國、公平正義等重大問題。要善于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二是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交流對話、綜合創新。首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具有關鍵性。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融合、磨合、整合,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成為現實。儒家講的“行”“躬行”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學說之間,傳統文化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改造世界之間,中國哲學講的相反相成、物極必反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之間,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之間,都有某種契合和相通之處。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并為人們選擇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因。其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具有緊迫性,F在高校和社科研究機構中,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國學院增加得比較多比較快,這個“兩院”現象令人關注。如何交流對話,確實需要好好思考。再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具有艱巨性。由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有自己的邏輯體系和研究范式,一般地講“綜合創新”,大家都能認可。但是如何具體操作,特別是深度結合,可以說任重道遠,任務十分艱巨,需要付出持續不懈的努力。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是21世紀的“世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