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地方衛視《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挑戰文化名人》,馬上又要開播《漢語橋》、《中華好故事》,親子類、戶外真人秀節目熱播的同時,以“電視國學”為概念的文化類節目也在慢慢滲透。有人說,文化類節目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為熒屏添了一抹“文化范兒”。
現象
今晚,來自87個國家和地區的126名外國大學生將亮相湖南衛視,他們將進行的是一場有關漢語的比賽。
《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至今已經舉辦了13屆,今年的開幕式從演播室搬到了“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決賽“考場”更有講究,最后進入決賽的30名選手將在西安、景德鎮、安化進行一次“中國文化全體驗”。
無獨有偶,從8月1日到3日,浙江衛視將在晚間黃金檔推出《中華好故事》,以中華傳統故事為主要內容,用知識競賽、故事演繹、名人出題、知名校友助陣等多元化方式,來普及與中華傳統故事相關的知識,尋找老故事里的新細節,并與現實掛起鉤來。
玩法
與去年“小打小鬧”相比,今年的文化類節目呈現“井噴”之勢。無論是“漢字”,還是“成語”,各個節目都突出自己的特色。引入“真人秀”進行文化隨堂考的形式,是本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一大創新。比如說在首站西安,選手們會到美食集中地袁家村體驗當地美食和民俗風情,他們要揉面做鍋盔、搗辣子、包包子、搓麻花……不但要了解特色小吃,還要了解小吃背后包含的文化。
《中華好故事》表面上是一個競賽答題類節目,實際上是一檔真人秀節目。總導演陳學武說,任何一檔節目走到最后,凡是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定是選手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因此,《中華好故事》除了講好傳統故事外,還要著力發掘選手身上的故事。
區別于其他節目單純地“秀”文化,《挑戰文化名人》環環相扣的賽制營造出懸念迭起、刺激的氛圍,讓參加節目的名人感受到“上節目有風險,且行且珍惜”。總導演賀軍透露,《挑戰文化名人》題庫涉及文學、歷史、民俗文化、漢字等眾多領域。每期節目采用3關“車輪戰”,4位草根選手在1分鐘快問快答之后逐一與名人面對面展開“逆襲戰”,勝出者再組團與名人進行最終“大決戰”。
嘉賓
相比娛樂類節目中龐大的明星陣容,文化類節目在這方面顯然要“低調”得多。對于各個節目來說,他們會盡力找合適的名人參與。
《漢字英雄》邀來劉震云、濮存昕、于丹出任“漢字先生”。著名書畫家范曾為《漢語橋》行“開筆禮”,擔當選手們的一字之師。在《中華好故事》中,方文山、蔣方舟、龔鵬程組成導師團,蔣昌建和伊一搭檔主持。
評說
文化類節目更多是為觀眾提供文化知識、文化啟迪甚至文化反思。《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說,文化類節目一般沒有明星大腕,缺少話題噱頭,更與炒作、煽情無緣。從根本上講,這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文化品位、文化內涵、文化責任、文化擔當。
換句話說,制作文化類節目是一個苦差事,且不說怎樣去吸引觀眾,選取節目原材料就很費勁。
王立群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如果傳統文化熱僅僅停留在熒屏上或教材上,這種回歸是比較膚淺的。對于很多人來說,最遠的距離就是從說到做。學習傳統文化,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