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其內容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其原始性、本源性是其他文化資源不可替代的。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如能深入探索檔案資源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恰當地開發和利用檔案這種珍貴的文化資源,對于助推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檔案與文化產業聯系緊密
首先,檔案本身是珍貴的文化資源,對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可以擴大文化服務的范圍、豐富文化產品的種類。
在現實生活中,檔案服務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公益型服務,二是產業型服務。檔案的產業型服務指將檔案信息作為商品參與市場流通的有償服務,但在現實中,檔案作為文化資源的這種產業屬性并沒有完全展示出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有限。絕大多數檔案機構都將精力和財力集中在收集整理、保管保護兩個環節上,對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停留在“你來我查、你要我給”的被動服務階段,造成了脫節,直接帶來兩種后果:一方面,大量的社會文化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大量的文化資源沉睡檔案庫房,其價值不能得到實現。
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推動檔案工作創新,彰顯檔案工作的文化性質,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為社會創造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展示其文化魅力。
其次,檔案能為文化產業提供信息資源。對于文化產業而言,檔案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提供各種文化資源。檔案資源不僅具有獨特性,還常常具有唯一性,同一城市可以有若干座館藏內容相同的圖書館,但不會有館藏相同的檔案館。我國各級國家檔案館共收藏1億多卷(件)的各類檔案,這些檔案所包含的信息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我國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史,對內、對外交往史,內容涉及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等,是文化創新的信息基礎。
再次,檔案能激發文化創意靈感,特別是那些少見的、獨特的檔案資源。舉例來說,黃宗漢利用北京市檔案館館藏的《湖廣會館志》,原樣恢復了湖廣會館;電視節目《百家講壇》原創于中國現代文學館,《考古中國》、《故宮》、《探索發現》、《國寶檔案》等一系列節目受到觀眾的追捧,反映出大眾對檔案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的渴求,也使得國家檔案館在歷史的厚重與平民化的通俗易懂間找到了平衡點。
選準檔案與文化產業的結合點
那么,應如何推動檔案文化資源整合,使其更多地融入文化產業?筆者認為,必須選準檔案工作與文化產業的結合點。
一是做好文化檔案的收集與保管,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資源支撐。檔案館不僅要按常規接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檔案,還要大力調查、收集保存在社會上乃至民間個人手中的文化檔案;征集本地歷史風貌、重大事件及城市發展歷史上的人物與事件等方面的檔案材料,構建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檔案資源;調查、收回散失在國外的我國歷史文書檔案。通過以上途徑,建立起以國家檔案資源為主、非國家檔案資源為輔的檔案信息資源庫。
二是做好檔案利用服務,支持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對已有文化的改造,檔案尤其是文化藝術檔案,是前人文化選擇過程和結果的真實記錄,真實地反映著已有文化的全貌。對已有文化進行選擇和改造,才能準確地把握文化傳統的精華,了解當今社會的文化需求,抓住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實現的文化創新才是最具有實際意義的創新。
三是做好檔案資源的開發,直接創造文化產品。檔案展覽是一種文化產品,其特有的原始性、真實性和鮮明性往往能帶給觀眾特殊的心理啟示。檔案部門可根據讀者的需求和偏好,開發出基于檔案的新型文化產品,如檔案影視、檔案網絡等,形成系列產品,打造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