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評論:文化申遺不如回歸生活

2014/8/7 10:40:14 點擊數: 【字體:

  據《新快報》8月5日報道,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傳統的乞巧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稱贊剛剛落幕的第十屆廣州乞巧文化節碩果累累,是天河區將乞巧文化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搶救出來,發揚光大。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廣州市天河區珠村巧姐制作的乞巧微型工藝品累計已達到數萬件,吸引了共200多萬人次前來參觀,同時得到了兄弟省市以及海內外華人的廣泛響應,珠村由此也獲得了“中國乞巧第一村”的美譽。2011年,廣州天河乞巧習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珠村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關于珠村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河區目前正在準備和策劃。烏丙安建議天河區做帶頭人,聯合廣東各地,甚至甘肅、港澳臺等地一起申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和消亡的古老文明,具有獨特魅力。漢字是我們祖先最偉大的發明,自從有了文字,中國的文明史才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有了文字,我們就可以和古代的先賢們對話,學習他們的智慧,感受他們的心聲,了解民族的歷史。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和記錄著自然規律,發明和創造著自己獨特的文化。

  產生于我們本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及諸子百家,為中華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先人們觀察太陽和月亮等天體運行,創立了陰陽歷,發現和命名了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創造了甲子紀年法,并用地支記錄一天的時辰,還把地支和十二生肖結合起來,使每個人都有了屬相。祖先發現了音律,用“宮商角徵羽”五音,記錄下了音樂和民歌,讓我們今天還有機會演奏和欣賞各種優美的古典名曲。我們的祖先還創造許許多多的節日,如乞巧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等,并創造了形象不同、性格各異的神仙,編織著美麗的神話傳說,為節日文化披上神秘的色彩,傳承了幾千年。可以說,我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還有各種各樣的禮儀禮節,也都包含著中華文化。

  但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很多的歷史文化被有意無意地埋沒了。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時,我們突然從文化自傲變成了文化自卑,沒有了文化自信。西方文化元素滲透到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之中,而許許多多的中華文化卻和現代人漸行漸遠,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比如乞巧節,在17年前村民們竟然要關上門偷偷地到祠堂里“拜七娘”,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被遺忘和打壓到何等嚴重的程度。現在的年青一代,了解中華文化的東西不多,甚至連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都說不全,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

  出現傳統文化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根本的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仍然沒有徹底恢復,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也遠遠不夠。因此,要恢復傳統文化,就不能讓傳統文化睡在書本里供人們閱讀,也不能躺在博物館里供人們瞻仰,而是要傳統文化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讓睡在書本里、躺在博物館里的傳統文化回歸生活,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讓傳統文化融化在我們的心里,生根開花,代代傳承,延綿不絕。所有這一切,都有賴于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有賴于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有賴于把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無縫對接。

  文/萬慶濤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新快報(2014-08-0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