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佳霖
7月23日,網友“愛塔傳奇”發表微博:“山西祁縣澗村文峰塔,有可能是最后一眼”,并配發了幾張該塔懸空的照片。微博一發出,引來大量網友跟帖,戲稱該塔為“塔堅強”。7月29日,這座未核定等級的不可移動文物,因輿論關注而享受到特別的“待遇”,迎來了古建筑修復測量隊。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座塔的保護價值不大。”實地測量后,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工程師李海英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當地政府決定進行修繕,如果連塔座一起恢復原狀,至少得投入近百萬元。”
“塔堅強”引發民眾關注
“它不是文峰塔。該塔在一個家族的墓園里,應該是這個家族為聚集風水而修建的風水塔。經過‘文革’以及這些年的變遷,墓地已經被夷平了,只有風水塔金雞獨立似的立在土堆上。”李海英向記者糾正網友的傳言。
在“愛塔傳奇”微博發布的照片中,記者看到,澗村風水塔似一支有待發射的火箭,聳立在荒野的土堆上。塔座一部分與土堆相連,一部分懸在半空中。塔基的一些磚塊已經脫落,散落在周圍的地上。塔身基本保存完好。
看起來如此搖搖欲墜的澗村風水塔很快走紅網絡,被送了一個“塔堅強”的稱號。而“愛塔傳奇”在發布關于該塔的微博時,不但@了祁縣發布、晉中發布等當地政府的官方微博,還@了人民日報、CCTV焦點訪談等多家媒體的官方微博,隨之,“有可能是最后一眼”的微博引來2600多條的轉發以及近400條的評論。記者看到,多數評論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祁縣發布、晉中發布以及遺產衛報、中國文博等關注遺產保護領域的微博。
在這近400條評論中,一些網友感嘆其造型奇異,一些網友指出:“理論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不全都值得保護。”然而,大多數網友被其現狀震驚,紛紛指責祁縣相關部門保護不力,呼吁趕緊采取措施保護。“文物保護部門去哪兒了?”“相關部門就看不到這些東西的珍貴嗎?”“該管的就是沒人管!”“有關部門趕緊采取措施保護文物啊!還不行動?”
在網友一片嘩然的同時,多家媒體報道了亟待保護的“塔堅強”。“塔堅強”事件持續升溫。
當地政府迅速回應專家認為保護價值不大
正如“愛塔傳奇”在其微博中表示:大家的轉發火了“塔堅強”,就能挽救這座塔,鼠標可以改變古建命運。7月24日,山西省晉中市祁縣縣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祁縣發布稱:我們已經聯系了相關部門進行核實調查,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時間,我們會盡快給大家做回復。
7月29日21時,祁縣發布又發布了一條“文峰塔追蹤報道”,稱“近日,祁縣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為文峰塔制定支護加固方案和修繕方案。當天上午,山西省古建所設計人員到文峰塔進行實地勘察,待方案評審通過后,將立即施工”。
“不是文峰塔,是澗村普通的風水塔。”李海英再次澄清了當地文物部門對此塔的誤判。“塔的本體損壞并不特別嚴重,塔底部的一些磚塊散落了,部分有些風化。夯土臺基損壞比較嚴重。以其現在的狀況,趕上目前的雨季,有坍塌的危險。”李海英說。
“但是以勘察的結果和我們的角度來看,澗村風水塔并不具備很大的保護價值。”李海英表示,該塔體量比較小,僅4米左右,而且根據脫落的磚塊,初步判定是晚清或者民國時候的建筑,做工也比較粗糙。
“澗村風水塔在距離祁縣縣城10公里的澗村東南方向的一片荒地上,比較偏遠,而且到達風水塔,必須經過一片棗林和果園,要修繕它,恐怕需要先修路。”李海英表示。“花費近百萬元修繕好之后,要干什么用呢?聳立在這么偏遠的地方,也沒辦法利用起來,多少年之后還是這樣的現狀。”盡管澗村風水塔已用臨時支架托付,李海英仍然質疑。
人員、精力、技術都存在缺口
“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國的文物大省,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博物館。根據山西省文物局2011年公布的數據,全國現存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筑約440座,其中山西有350座,占到全國的近80%;宋遼金以前木結構建筑全國共有160座,山西占到75%。而作為1999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當地文物部門2006年統計的數據,祁縣擁有文物保護單位共160處,其中國家重點文保單位3處,山西省文保單位5處,晉中市文保單位4處,祁縣縣級文保單位148處。
“除了這些列入文保單位的,沒有列為文保單位的古建筑還有很多。將它們全部保護起來,人員、精力、技術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山西省文物局原總工程師柴澤俊表示,一個縣文物局也就兩三個人,他們對于縣里的各級文保單位都很難管過來,更不用說還未列入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了。
“山西古建筑這么多,明清之前的就有上萬座,是不是每座都有必要保護?依我看,有些地處偏遠、確實沒有價值的古建筑,放棄保護也未嘗不可。” 柴澤俊認為,在搶修文物的過程中,要先分清主次,把握重點。“有些古建筑花了人力、物力,修繕維護了沒人看管,也沒辦法利用起來,放在那里也沒有多大作用。但是對于有價值的,花多大代價也要保護下來。”
而對于文物大省的文物保護,柴澤俊認為山西省甚至國家應該有相應的計劃,從大的層面上規劃古建筑的保護。“比如目前對于古建筑保護來說,最大的制約不是資金的匱乏,而是人才的短缺。各級政府是否應該考慮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有計劃地培養古建筑專業技術人才。3年培養一批人,一個地市分配下去就是兩個人,看起來很少,但是現在能著手做起來,十年二十年就能解決問題,山西古建筑的保護就會有很大改觀。”柴澤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