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 “調查顯示,受長期以來的地震、洪災、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長城的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墻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為良好,而74.1%保存狀況較差,甚至只剩下地面的基礎部分。”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吳國強說,“搶救、保護長城已經刻不容緩。”
吳國強是在中國長城學會和中國記協國內部8月15日舉行的長城精神與長城文化媒體座談會上說這番話的。
在回顧了長城保護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后,吳國強坦陳,長城依然面臨著相當嚴重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威脅,特別是近年來人為破壞有加劇的趨勢。一是法人和單位破壞成為當前損毀長城的主要形式,個別地方政府在開發利用長城資源時,過于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隨意開挖,多次發生建設單位在施工過程中破壞長城的事件。二是缺乏保護的知識和意識,在長城上取磚取土、平整道路、種植作物等現象嚴重。這些情況大多發生在偏遠地區,發現查處困難。三是長城保護的基礎工作依然薄弱,偏遠地區地方財政困難,保護能力差。四是長城文化研究整體水平不高,研究力量較為分散,被世界遺產保護界廣泛接受的學術成果不多。
基于此,中國長城學會呼吁:要建立長城管理體系,確保長城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適時修改完善長城保護條例,使之對新情況、新問題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發揮全社會、國內外的力量,建立長城保護基金會;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傳統方法開展長城的監督、保護和合理維護利用工作。(周 瑋 高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