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突然閉門謝客,鬧了半天卻是一場“烏龍”。近日,云南盤龍寺由于“誤解”當地政府要將寺廟“商業化、公司化”,而一度關閉山門。雖然“誤會”目前看來已經消除,山門也重新開放,但是從四川峨眉山“封山風波”到“烏鎮禁商傷人”,近期景區名勝為何頻頻出現利益之爭激化,導致游客利益乃至景區名譽受損的“多輸”局面,似乎不能簡單地純以“誤會”敷衍了之。
以上提到的三個景區,互相之間并無關聯,但是引發矛盾的關鍵點卻驚人一致。據報道,峨眉山風波原因是景區管委會要自辦講解公司,斷了村民導游的財路,于是村民干脆到景區阻路。烏鎮保安傷人則是源起于游客沒有到景區官方指定店鋪購物。不難注意到,景區管理方諸如管委會、開發公司、管理公司,以地方政府為依托,管理手段強勢,也因此引起了景區“原住民”對“商業化、公司化”的極大不安和反彈。
景區秩序需要治理,然而對于治理的理解,顯然有些地方出現了偏差。在“治理”的幌子之下,把“原住民”的那一份利益奪過來,統一放到管委會或管理公司的口袋里,只不過換一個碗吃飯。更糟糕的是,如果連碗里的“飯”都還是原來那些內容,弄點“農家樂”、小賣部、收取導游費、進山費之類,那么不管利益如何分配,游客的體驗都不會有所提高,景區經濟的蛋糕也就做不大。
另一方面,景區雖然從地理上是屬于地方的,但在文化上和傳承上,又是屬于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傳統的“靠山吃山”在現代社會如果再不作改變,就是一條“涸澤而漁”的死路。景區的管理者應該走出簡單的產業思維,超越一時之利,而看到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景區自然風貌和人文價值上著力于保護而非一味“開發”,以給子孫后代留下真正的財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守護好景區的內在品質,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才是景區治理的根本。施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