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殷憲(左三)與忻州學者任復興(右三)、高愛辰(左二)、馬新民(左一)、任補花(右二)、張偉在七巖山摩崖碑下合影。 本報通訊員攝
碑主為曹操假子秦朗,其母傳為貂蟬原型
本報訊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顧問、中國書協原學術委員、大同大學云岡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殷憲,與忻州市、定襄縣文史學者近日實地考察并反復論證后,于8月19日最終確認,定襄縣七巖山西頂的摩崖豐碑,碑主為三國時曹操假子、曹魏重臣秦朗;此碑刻于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距今1781年;碑名應為定襄七巖山曹魏監并州諸軍事冠軍將軍重陽登高頌德碑。
此碑立于定襄縣境內七巖山西脊,由一獨立的天然巨石修整而成,海拔1436.4米。碑面高290厘米、寬128厘米。碑文為隸書,字徑約4厘米,21行,凡1500余言,因年久漫漶,可識者千余言。因山高地僻,民國前無任何記載。1923年,里人牛誠修發現此碑并捶拓考證,載入《定襄金石考》,斷為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爾朱榮所刻。7年前,定襄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高愛辰有詩詠碑,引起殷憲注意。高將任復興新編《七巖山志》寄殷,殷憲據牛、任等人釋文及張尚瑤新拓圖版,撰《山西定襄居士山曹魏監并州諸軍事冠軍將軍碑考略》長文,確定此碑為公元233年曹魏之物,碑主可能是三國時新興郡云中縣人秦朗。文寄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羅新教授,并轉呈北大歷史系著名教授、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成員田余慶先生。2008年春節前,羅新復殷云:“拜讀大作,十分佩服。這篇磨崖文我在社科院歷史所編的 《柔然資料輯錄》里讀到,資料來源是《定襄金石志》,編者因文中有‘大檀’字樣,遂定為北魏刻銘。我初讀之下就疑為魏晉時文字,但無從肯定。今讀大作,萬分欣慶。先生功夫之深,見解之高,已遠非學院派所可比倫。”田、羅又將此文薦于《文史》雜志,刊于2008年第4輯。至此,這通被誤識了的古代刻石,由北魏后期的523年還原為曹魏中期的233年。碑名也由爾朱榮登高碑訂正為曹魏監軍重陽頌德碑。
碑記此碑主(失名)以使持節、監并州諸軍事、冠軍將軍的身份,奉命“統中軍步騎五千人、一州六郡、匈奴四帥,合五萬余人”,屯軍新興郡與雁門郡(今忻府區、代縣與定襄縣一帶)宣威,隨后與鮮卑和好訂盟,媾和條件是“加歲賞,復稅鹽”。時值九月九日,監軍秦朗“與官屬升定襄南山”,“流目四顧”,懷古詠今,遂有此刻。
碑文與 《三國志·魏書》“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與比能合寇邊,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虜乃走漠北”,以及“泄歸泥等與軻比能為隙,將部落三萬余家詣郡附塞”等事相合。秦朗父秦宜祿,新興郡人,為呂布屬將,呂敗后降曹。妻杜氏貌美,關羽求為妻,卻為曹孟德所納,子秦朗為曹操收養。有人據以認為杜氏即元雜劇中貂蟬原型。此銘“岳降神靈,誕育監軍”或與此有關。(馬新民 任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