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古典園林也在不斷引入智能旅游,以服務于游客和古跡保護。近日,記者從頤和園相關部門了解到,“十一”前,頤和園將推出APP產品,為游客提供游覽路線規劃以及經典信息等服務,全園還有望于年內實現WiFi全覆蓋。此外,該園已為3000棵古樹制造了新的銘牌,其上印有二維碼可供游客掃描,并獲取有關古樹的詳細信息。
APP游園 “導游”為游客規劃游覽路線
“十一”之前,游客就可下載頤和園官方APP,獲得手機自助游覽服務。
頤和園影像信息中心副主任常少輝介紹,這款APP基于8萬字的頤和園講解資料,涵蓋園內約140個景點信息,將以文字、圖片以及語音的方式為游客介紹景點內容。
他透露,當游客一進門,游客就會收到“歡迎您來到頤和園”的提示信息,點擊該信息即可自動跳轉進入導覽客戶端,并推薦游覽路線。另外,當游客游覽至園內著名景點,如靠近佛香閣時,即可收到“您當前的位置是佛香閣”的提示,打開該提示消息,即可跳轉到手機客戶端“文昌閣”相應的圖文介紹及語音解說。
“語音解說是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的配音”,常少輝說,該APP內還能按主題或者時間,為游客規劃游覽路線,比如觀看蘇式彩畫的路線,或者是一小時游的路線都可以進行設計。頤和園也會通過該APP,統計游客常去景點以及景點密集程度等信息,為游園高峰期的人流疏導以及頤和園遺產保護等提供資料。
常少輝表示,“十一”前游客就可以通過手機下載這款APP了,“下載后會包括APP的所有數據,使用時不會占用流量。”
他還透露,已于前年開始鋪設的頤和園WiFi也有望于年內部分開放,“范圍不會太大,有可能會集中于人流較多的七個大門等區域。”
新增監測儀 千步廊彩畫可實時“體檢”
頤和園長廊又稱千步廊,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古建畫廊,以其14000余幅蘇式彩畫精絕于世,并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長廊彩畫的內容可分為山水、花鳥、古建筑和人物等四類,其中人物彩畫的內容時間跨度從三皇五帝直至清朝,涵蓋了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戲曲神話等。
但這些彩畫容易因時間和風雨侵蝕斑駁褪色。為此,頤和園的世界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中,今年新增了彩畫微環境監測的部分。
“安裝了兩臺物理監測儀。”22日,頤和園遺產監測中心主任趙霞介紹,兩臺儀器位于頤和園長廊的東西段,將對彩畫及其所處環境進行實時監測。
“測量包括彩畫的色度、明度、彩度等數據指標以及開裂和粉化等病害情況。”趙霞介紹,上述監測數據都會無線傳輸至頤和園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平臺之中,并經過分析統計形成彩畫信息資料數據庫,“積累一段時期后,可用來探明彩畫病害形成原因,以及解決辦法的依據。”
掃二維碼 古樹“身世”全知道
在頤和園的遺產監測系統中,除了對彩畫等文物的監測,還包括對園內植物花卉等數據的收集。
據了解,去年此前頤和園已在主要游覽區內,選取了300株重點古樹,安裝了電子標簽,每個標簽都與古樹信息管理監測系統聯網。今年,頤和園還為園內3000株古樹掛上了新的“身份牌”,其上除了名稱、種類等,還有一個二維碼,游客用手機掃描后,便可獲得有關樹木的詳細介紹。“這個項目與百度合作,游客只要‘掃一掃’,就會進入百度百科的詳細介紹,了解該樹木的生長習性、材質用途等資料。日后我們將進一步完善介紹功能,著力凸顯植物與頤和園之間的關聯故事。”園林部主任戴全勝告訴記者。
戴全勝透露,給樹木戴上二維碼是正在進行中的“智慧頤和園”工程的一個項目,該項目旨在將頤和園內所有的景觀和各方面資料匯集到網絡大平臺上。目前,所有資料的輸入工作已基本完畢,下一步頤和園還將把已實施在樹木上的“掃一掃”,應用在重要的古建和景點上,盡最大努力為游客游覽帶來便利。
桂花是頤和園的重要古樹名木,也是頤和園里的活“文物”,對百年古桂的保護一直是園林部工作的重點,“我們在延慶建設了一個大型花卉基地,對古桂的養護派專人進行研究。如今,我們可以‘指定’精確的開花時間,讓它‘十一’開花它就能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