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藝術只有活在當下才有生命力。我們不能總演《女駙馬》、《天仙配》這樣的經典,必須得有新劇目。”日前,攜原創黃梅戲《徽州往事》再度來到國家大劇院連續獻演6天的梅花獎、文華獎獲得者韓再芬說。《徽州往事》是韓再芬“徽州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推出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商演近百場,在南京創下連演10場、場場爆滿的紀錄。韓再芬認為,不僅要傳承黃梅戲的傳統,同時也要再造黃梅戲,讓黃梅戲與當代生活對話。
勇于、善于與當代生活對話,不僅僅是“再芬黃梅”的實踐經驗,也應是當代戲曲的“治市”之道。
在娛樂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敬而遠之”是不少人特別是中青年群體對待戲曲的態度,這里面固然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難以靜下心來欣賞戲曲之美等因素,卻也繞不開另一個原因:一些戲曲雖然與觀眾之間沒有熒屏、銀幕之隔,卻用藝術化的表演講述著與觀眾距離較遠的生活。戲曲本就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藝術樣式,如今脫離實際生活的戲曲出現,使得從草臺班子、茶舍、戲園子走出的戲曲藝術只能因“曲高和寡”而逐步喪失群眾基礎。
藝術應當用心關注基層、關注小人物的生活,關注活生生的現實世界。作為草根藝術的戲曲,更應為弱勢群體搖旗吶喊,因為藝術的吶喊和批判有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震撼、思索和啟迪,有著直抵觀眾心靈深處的觸動,而這也正是戲曲抓人、俘獲觀眾的最美“唱腔”。
編劇陳彥曾表示:“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如果歷史傳統題材只關心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現實題材只關心勞模精英、成功人士,就會嚴重脫離人民大眾。如果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忘記了為弱勢群體發言,那就是丟棄了它的創造本質和生命本質。”筆者在贊同之余期盼更多的“上市佳作”涌現。希望更多的作品在創作之初就把心思用到關切大眾的真實內心上去,因為我們需要藝術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