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周的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后,專家們認為自貢鹽業的珍貴文化遺產使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初步具備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這是9月9日記者從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媒體通氣會上獲悉的。今年10月,自貢將組織召開“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并正式發布《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報告》及《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文物點價值評估報告》等考古成果。
9月2日至8日,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國內頂尖的考古學、建筑學、交通史、鹽業史方面的專家,走訪自貢的古碼頭、古橋、堰閘、古牌坊、祠堂、古街、會館等,考察文物點95處,其中文物建筑59個、遺址4個、道路6條、古城鎮8個、水運系統遺址15處、摩崖石刻2處、古墓葬1處。
專家們認為,自貢地區保留了大量的以自貢為起點通向黔滇湘鄂的鹽運古道。自貢鹽運古道以水運為主、陸路為輔,其中水路主要通過旭水河、釜溪河、沱江,形成以碼頭、堰、橋、槽、閘等共同構成的水運系統遺址,形成一系列因鹽運而興的古鎮;陸路方面存在從自貢到宜賓、內江等地的鹽道,但還需進一步調查、發掘。自貢的鹽運不僅涉及鹽運古道;在勘、采、產、運、銷等方面也形成完整的體系,這與世界遺產強調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相契合。同時,鹽運古道上保留著水運系統遺址,早在清代自貢就開鑿出深達一千余米的古鹽井,自貢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天然氣用于鹽業生產的地區。
專家們考察了大量的文物建筑,認為鹽運古道相關的文物建筑具有空間分布密集,緊緊圍繞鹽的勘、采、產、運、銷為中心的布局特點,以自貢市為中心,以鹽運古道為主要線路,散布在鹽道周邊區域的幾十公里范圍內的文物建筑類型包括民居、宮、堂、廟、館、碉樓、牌坊等,其數量之多、體量之大、裝飾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的完好度在四川地區乃至全國都是十分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