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今年暑期檔的中國電影市場,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難以忽視——它以19.79億元的總票房刷新了中國單片票房紀錄。長城、武隆天坑等中國元素以及17個密集出現的中國品牌被認為是該片在中國市場取得高票房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國元素頻繁出現在好萊塢大片中,并助其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紅遍全球的《花木蘭》《功夫熊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對于讓中國元素煥發新的生命力并成功“變現”的美國片商,我國本土生產的文化產品并未“近水樓臺先得月”,守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富礦卻未能有效利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孕育了極富民族個性和特色的文化元素,茶、陶瓷、剪紙等傳統工藝風靡全球,武術、雜技等項目在歐美市場相當受歡迎,孝悌、信用等核心價值觀深刻影響著周邊國家和地區。然而近年來,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演出項目,既能包含濃郁中國文化元素又能贏得全球市場的文化產品卻不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產業的根基和血脈,是我國文化產品生產的不竭之源,也是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在國內來看,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是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當前過洋節成為時尚、傳統節日逐漸式微與飽含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化產品的匱乏不無關系。培育民族特色文化產業,有利于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際來看,一個國家的文化產品是了解這個國家的重要窗口,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強和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們亟須用更多中國元素塑造中國形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彰顯中國元素的文化產品才能在國際市場贏得一席之地,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外市場上引起的熱烈反響便是成功范例。
在當前國內經濟“換擋升級”的新形勢下,“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成為當務之急。就我國文化產品而言,出口很大程度上靠的仍然是制造,而非文化,也因此在海外市場上競爭力較弱。以電影為例,2010年中國電影海外市場票房為35億元左右,2011年以來的海外市場銷售額卻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大幅下滑。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如何挖掘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將新時代的文化創意與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元素融合起來,生產出既體現中國元素又被市場認可的文化精品,是文化產業從業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
實際上,近年來國內文化產品的生產者也在做著這方面的嘗試!队⑿邸贰兑寡纭返裙叛b大片無不借用歷史故事進軍海外市場,今年賀歲檔上映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更直接脫胎于“四大名著”之一;國產動畫《兔俠傳奇》也塞滿了兔兒爺等中國元素;萬達集團投資6000萬元打造了首個旅游演藝產品三亞《海棠秀》,將一個流傳于三亞海棠灣的古老愛情傳說搬上舞臺。然而,從市場表現看,這些嘗試難言成功——古裝大片雖然國內票房飄紅,海外市場卻集體遇冷;《海棠秀》演出未滿3年便正式關停。
為何好萊塢將中國元素運用得得心應手,而在中國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中國文化產業從業者們對傳統元素的運用和闡釋卻不到位?對于文化產品來說,元素通過什么形式來呈現非常重要,而我們的從業者對民族文化元素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僅僅滿足于將其簡單堆砌在作品中,并未深入挖掘其中的理念、精神,沒有將內容、形式和大眾欣賞心理融為一體,這在一系列古裝大片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另一方面,我們市場經驗不足,無法合理利用藝術創作規律將文化元素進行創新利用,只是生硬拼接,缺乏對文化元素與市場反應結合的判斷,也缺乏對國際文化產業成功案例的研究。
港臺、海外華人的作品圍繞著中國傳統藝術的軌道,引入現代元素進行創新的做法值得借鑒。如臺灣的云門舞集用現代舞蹈表達漢字書法,既融入傳統文化神韻,又在藝術門類的融合中突破傳統樣式。我們要利用現代的藝術創作手法、傳播手段,賦予傳統中國元素新內涵。此外,創作者應深耕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并積極研究國際成功案例,將民族文化元素內化于心,才能以恰當的方式外化于行,贏得年輕人以及世界市場的認同。(新聞觀察員 楊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