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北京街頭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被媒體指責投入大、利用率低、書籍質量不高,是一種公共資源的浪費。在北京街頭已服務3年的自助圖書館,竟然遭遇生存必要性的拷問。
自助圖書館的設立有沒有必要性?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在北京,這種自助圖書館正在全國很多個城市普及開來,它因為完全公益、使用便捷、分布廣泛等特點,成為公共圖書館的必要補充。3年的實踐證明,對于北京這樣人口眾多,尤其是流動人口占據一定比例的超大型城市來說,多一些自助圖書館可以讓更多人,尤其是流動人口享受到圖書借閱服務,讓生活中多一縷書香。
正因為在街頭服務,直接面對千千萬萬形形色色的讀者,在展示優點的同時,自助圖書館自身的局限性也暴露無遺。每臺自助館僅能存放400冊圖書,這大約只是社區圖書館容量的13%、街道圖書館容量的4%。可由于自助館大多位于人流量大的商場、地鐵門口,更方便人們借還書,卻要比社區圖書館面對更多受眾。讀者多了,對書籍的需求層次也就多了,而在400冊容量的限制下,即便更換圖書再頻繁,也很難滿足多層次的需求。
伴隨著使用自助圖書館的城市越來越多,新型自助圖書館的容量也越來越大。但這并不是說,北京要立刻更換大容量機器,最該改變的,其實是自助圖書館的服務方式。
如今的自助館基本延續了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也就是簡單借還書。管理者不妨換個腦筋,充分利用自助館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讓其成為傳統圖書館的延伸,變成讀者身邊的“快遞窗口”。讀者完全可以在網上向大型圖書館預訂自己喜歡的圖書,再由大圖書館將其送至距離讀者最近的自助館,方便取閱。也可以讓自助館承擔起搜集讀者閱讀需求的工作,再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差異化配書,盡量做到需有所供、供有所需。還可以根據自助館周邊人群的特點,主動設立專門館,如兒童繪本館、國學館、書畫影培訓館等。
當然,如此細致的服務需要更多調研,也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撐。表面看,公共投入將繼續加大,可若真能讓市民的閱讀輕松便捷,讓閱讀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饋給這座城市的財富又豈是金錢可以計算的?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