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都是至關重要的公共事項,必須要有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受到法律、專業和公眾的制約監督,不能誰官大誰說了算。在規劃過程中還要充分論證,讓專業人士的意見真正得到體現,防止規劃、設計和決策的“家長制”。
從“秋褲樓”到“馬桶蓋”,從“五根釘子”到“方便面樓”,近年來奇怪的建筑不斷在各地涌現。新華社刊發專題報道,揭示了多地上馬奇怪建筑的非理性現象,認為一些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個城市的“建筑地標”,實則是權力之手干預設計的“權勢地標”。
經過數千年的演繹,建筑的功能如今不只是遮風擋雨,為人類提供庇護所,更像是精神供給和藝術符號。無論“凝固的音樂”還是“石頭的史書”,這些譽稱都標注著大眾的共識性判斷,即建筑是藝術,除了“記錄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變革,承載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足跡”,也為城市增添魅力和品位,為大眾的公共生活注入藝術審美。遺憾的是,我們觀察現實,建筑越來越多,好建筑并不多見。
何為好建筑?沒有標準答案,見仁見智;但什么是丑陋建筑,大眾心中有筆賬,曾有人盤點出中國十大丑陋建筑,相關建筑的庸俗與市儈,夸張與粗暴,令人不忍卒睹。還有媒體總結出奇怪建筑的“罪狀”,包括“山寨媚洋”,比如石家莊市一文化園仿制“獅身人面像”,引來“正版”擁有國埃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被不斷山寨的還有埃菲爾鐵塔、白宮等;包括“貪大貪高”,比如一些城市興起一場向天空突破的競賽,一些城市淪為“洋設計師”的試驗場,某些建筑注定短命,更是公開的秘密。
有研究者感嘆說,中國今天的建筑師要不完全西化了,要不完全“沒文化”了,“有技術,沒文化”是其基本印象。這不是夸張之詞,而是基于現實的痛心之言。建筑何以變丑?說丑建筑為何越來越多?與沒有專業人士的智力支持有關,與一些商人的庸俗判斷有關,也與市場篩選不徹底有關。除此之外,最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權力的過度干擾和直接介入。
建筑與權力原本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是因為建筑特別是大型紀念性公共建筑,無不取決于并不充足的社會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掌握和分配。這些建筑象征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或一個時代,也反映了一個權力做出的政治判斷。這是權力介入建筑所帶來的積極價值,但是也出現令人失望乃至恐慌的權力審美。更準確地說,權力意志下的蛋并不都是審美,有時反而成為一種“審丑”。
不少城市的公共建筑都附加了當地官員的個人喜好與政績觀。一個入行十年的建筑設計師坦言,建筑設計行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外行指導內行”。設計師從專業角度做了很多計算和設計,設計圖拿到行政領導那里,對方就說在歐洲的時候看過某個建筑,很大氣,要照著那個建,“有時候甚至是人家有一條河,我們就要在建筑中鑿出一條河來。”如果官員不懂裝懂,且自我感覺良好,讓建筑成為自己的奴隸,那些所謂的地標,只能成為標志性的丑陋建筑。
很多時候,市場的篩選遠比權力判斷更可靠,畢竟市場往往是自由而競爭的,也能形成基本的大眾共識,甚至不乏精英人士的獨特審美;而權力一旦撒起潑來,就能輕易炮制不倫不類的建筑,甚至動輒炮制丑陋無比的建筑。建筑不能淪為市場的奴隸,但也不能淪為權力的奴隸——如果一定要兩者選其一,那么寧愿接受市場的遴選,也不愿被權力伸手亂摸,因為權力太喜怒無常,太個人化,每每莫名其妙,便是建筑之悲。
如何避免建筑淪為權力的奴隸?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都是至關重要的公共事項,必須要有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受到法律、專業和公眾的制約監督,不能誰官大誰說了算。在規劃過程中還要充分論證,讓專業人士的意見真正得到體現,防止規劃、設計和決策的“家長制”。本報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