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國內(nèi) >> 瀏覽文章

說古論今·兩大文明的“金玉良緣”

2014/10/27 12:06:50 點擊數(shù): 【字體:

 

    不同文明的交往與激蕩本是無可辯駁的事實,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文明的交光互影似乎更恢宏瑰麗。印度河與恒河孕育出來的文明、黃河長江孕育出來的文明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與輻射地,由于地緣的關(guān)系,這兩大文明又經(jīng)過撞擊、吸收、改造、融合等多種形式的雙向交流。

    據(jù)《史記》記載,公元前兩世紀,中國的布和竹杖就已經(jīng)到了印度。而東漢時,班固也多次提到克什米爾。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印度寫于公元前四世紀的一本書記載了中國的野蠶絲已經(jīng)傳入印度。“絲”字在梵文中居然有許多表示方法,可見它當時對文化生活的影響力。

    佛祖釋迦牟尼與中國的孔子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如果不正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國文化史、哲學(xué)史或者中國歷史,而佛教是印度輸出到中國或者說中國從印度主動吸納的最主要的文化因素。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洛陽,譯經(jīng)著說,譯出的四十二章經(jīng)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經(jīng)翻譯。白馬馱經(jīng),玄奘西行的故事在中國更是廣為流傳。如果沒有法顯、玄奘等偉大僧人的取經(jīng)之旅,佛教確實也不可能在中國落地生根。

    因此我們可以說,兩千多年來中印文明交往與激蕩固然體現(xiàn)在許多物質(zhì)的互換上,但精神世界的影響,尤其是對構(gòu)成文化的基礎(chǔ)性因素,比如文字、語言、詩詞以及形象符號的影響方面更為深遠。

    拿我們最熟悉的成語來說,在中國的成語中,金玉共同使用的特別多,比如金帛珠玉、金科玉律、金玉良言、金玉滿堂、金聲玉振、金枝玉葉、金童玉女、切玉斷金、堆金砌玉等等。但金玉是如何結(jié)為良緣的?

    印度是富金國。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金子的國度之一。我們在新德里的國立博物館可以看到5000年前印度的金首飾。孔雀王朝時,就有大量開采金礦的記錄。印度境內(nèi)的金礦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佛教在印度的黃金時代是笈多王朝,這也是印度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黃金時代。當時的政府發(fā)行金幣,民間流行戴金首飾。印度從古至今,把金銀壓成紙箔蓋在食物上,隨食物一同吃下去。即使窮人結(jié)婚辦喜事時,戴金首飾都是不可缺少的現(xiàn)象。我國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當時笈多王朝統(tǒng)治下印度的繁盛情況,他在歸國后撰寫的《佛國記》中,稱贊笈多王朝統(tǒng)治者施仁政,人民殷樂。

    我們在大英博物館既可以看到印度的金幣,也可以看到埃及木乃伊所戴的黃金面具,但中國一直是玉石之國。中國人對于金的熱愛是稍晚的事情,崇玉卻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無論是紅山的玉豬龍還是良渚的玉琮,都具有超越世俗世界的象征意義,在商周時期,玉更是與信仰與禮制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文明的奠基石。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所以中國的詞匯中更多的是玉樹臨風(fēng)、冰清玉潤,守身如玉,懷珠抱玉,蘭摧玉折,紫玉成煙,瓊樓玉宇,憐香惜玉等。

    我們注意到從唐朝開始,在李白等人的詩歌中,金樽、金鞍、金絡(luò)等開始大量出現(xiàn),而金銀器也在中國大行其道,這恰恰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息息相關(guān)。比如我們在陜西的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的大量的金銀器,幾乎代表了唐朝時金銀器發(fā)展的最高水平,這些金銀器也是佛寺文物中最為精美的一部分。當時日常供奉佛祖的整套用品,從焚香用的坐爐、進香用的手爐、盛香用的香寶子以及其他的供養(yǎng)器都是銀或銀鎏金制作。盛放佛骨舍利的器物棺槨、寶函也均由金銀制作,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舍利供奉的重視。以前我們認為香囊都是用絲織品織成的香袋或香包,而把考古發(fā)現(xiàn)的金屬圓球形熏香命名為熏球,然而在法門寺發(fā)現(xiàn)的衣物帳里明確記載為香囊,這樣我們才可以理解為什么會有“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香囊火死香氣少”這樣的唐詩,詩中的香囊顯然不是指絲織品,而是指金銀做成的香囊。

    隨著佛教進來的詞匯,大多“金”氣十足,佛像是金身,金姿,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如來說話是金口,佛光也是金光,佛堂是金堂,佛經(jīng)中的世界什么都是金的。在中國固有的文學(xué)符號中,玉的寶貴性遠遠超過金,因而中國的文人墨客不可能就這樣讓“玉”黯然失色,于是最終便形成了金玉符號的相互激蕩,真正的是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

    除了金玉的結(jié)緣,佛教帶來的精神層面的變化還有很多。梁啟超曾統(tǒng)計過,佛教的傳播過程中,至少使中國的詞匯增加了三萬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語匯生態(tài)。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佛經(jīng)的成語典故直接被中國人所接納為日常用語,比如慈悲為懷、因果報應(yīng)、極樂世界、天花亂墜、舍身求法、六根清凈等。二是一些佛教用語超越了佛教本身的范疇,比如不即不離,皆大歡喜,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等詞匯,它們在中國找到了新的土壤,有了更為寬泛的意義。三是在佛教的民間傳播過程中,百姓自己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了一些與佛教相關(guān)的新詞語,比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等。

    文化的交融不是物理現(xiàn)象,而是化學(xué)反應(yīng)。已故的季羨林先生曾不止一次地強調(diào),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又擁有歷史上最輝煌的人類文明傳統(tǒng)的大國,在精神與物質(zhì)文明的許多領(lǐng)域進行過兩千多年的交往,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并且形成了促進社會進化的動力。

    僅僅從佛教的傳播導(dǎo)致的“金玉良緣”,就可以看出此言不虛。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0-27)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