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別讓市場綁架了文藝作品

2014/10/27 12:08:53 點擊數: 【字體:

別讓市場綁架了文藝作品

電影《黃金時代》劇照

別讓市場綁架了文藝作品

    正如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所言:“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千篇一律、有數量缺質量、機械化生產、抄襲模仿、有“高原”缺“高峰”、快餐式消費等,是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總結當前文藝創作“亂象”的幾大關鍵詞。近年來,中國的文藝創作雖然取得斐然成績,卻在高速發展過程中逐漸催生出一種虛火過旺、“唯金錢論”的業界生態。在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上,藝術從業者應該如何自處?優秀作品的標準究竟是什么?藝術與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到底該如何把握?越是在高速前進之時,越應該正本清源,我們只有對文藝事業的現狀和問題準確把脈,正確認識,才能使今后的發展之路走得更加長遠、更加順暢。

市場繁榮和文化貧瘠的悖論

    當前,國內電影市場空前活躍、資本滾燙、票房高企,國產影片數量、觀影人次和銀幕數不斷打破紀錄,尤其是今年前9個月的電影票房已超過2013年全年票房總數,“十一”黃金周全國票房超過10億元人民幣,創國慶檔歷史新高。文學領域也空前活躍,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網絡文學等文學樣式滿足讀者的各種需求,帶動著圖書出版行業迅猛發展,尤其是首家“24小時不打烊”的三聯書店的出現,為倡導全民閱讀點燃了城市靈魂之光。此外,動漫、美術、舞臺藝術等藝術門類也產量豐沛,源源不斷地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文學藝術行業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

    然而,高速發展難免泥沙俱下,文藝界被資本“綁架”的案例頻頻出現,市場繁榮背后暗藏著文化粗俗浮躁、價值觀念歪曲、靈魂空洞冷漠的隱憂。比如,藝術行業的資本跨界融合風生水起,但能獲得業界和市場雙重好評的精品卻為數不多;一些從業者在金錢面前步步妥協,將文藝創作無保留地交付給了市場,制造出一批失去文化內在肌理,無誠意、無水準、無品位的“三無”產品;一些知名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底線也在商業裹挾中節節失守,異化為消費主義時代的螺絲釘;美術界也受到投機性資本的利誘,包裝某位不入流的所謂藝術家,創作水平低劣的“偽作”以次充好,擾亂了整個行業的秩序……這些簡單以GDP論英雄、用金錢主導一切的逐利行為,與其說是在為文化產業添磚加瓦,不如說是在破壞文藝的純潔屬性,必須引起我們的警示。

原創精神和投機心理的博弈

    文藝之本性崇尚的是個性化創造、差異化呈現其百花齊放、獨立卓越的精致之美,但時下有些從業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使文藝界盛行一種熱衷于抄襲模仿、跟風扎堆、快餐式消費的不正之風,其中影視行業可謂重災區。

    由于缺乏原創力,一些電視綜藝節目或熱衷于引進海外版權,或靠放大娛樂要素、放松倫理底線、惡搞低俗趣味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電視劇創作受到一窩蜂趕潮流的“從眾”心理影響,扎堆現象屢現,歷史劇、諜戰劇、抗戰劇、宮廷劇等風潮此起彼伏,導致行業處于產量不低、精品不足的尷尬局面。一些國產影片質量欠佳,缺乏新意,卻能“反彈琵琶”,靠審丑、掐架的病毒式營銷手段制造賣點,利用與當下熱點貼近的“話題戰術”,無孔不入地轟炸觀眾的眼球和耳朵,實現其票房飄紅的終極目標。

    對原創的追求、對現實的觀照、對人性的思考,才是文藝作品的要義。然而,由于走鎖定一群狂熱粉絲、制造一堆花邊話題、跟著別人成功范例之后模仿等捷徑就能輕松賺大錢,長此以往,文藝創作將變得越來越不需要原創力和專業性,“賺了錢就跑”的投機者和“一錘子買賣”將越來越多。到那時,“非職業化”的玩票行為將比比皆是,很多作品會只有制作,不見創造,堅守文化藝術的理想和情懷將被人慢慢遺忘。可見,通過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以掠奪方式攫取的所謂成功不僅不值得炫耀,反而容易透支公眾的信賴和對優質作品的期待,不公平的競爭最終將使那些有誠意、負責任和有文化堅守的文藝工作者越來越少,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這些年,在“泛娛樂化”的資本市場高歌猛進,中國文藝事業很容易把作為其核心價值的社會教化功能拋之腦后。世界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曾警示,在這個時代里,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種說法并非聳人聽聞。如今,社會生活壓力大,公眾需要尋找有效途徑放松解壓,易被以快餐作為注腳的娛樂文化遮蔽雙眼,而漸漸失去對歷史的理性觀照和理解比較復雜的文化的精力和意愿。

    無論是孔子、老子的畫像被穿上西裝、打起領帶,成為服裝品牌“代言人”;還是一些影視劇、戲劇對經典名著不負責任地翻拍和戲說;抑或一些城市以歷史人物和事件為背景,將其惡搞后,變成低俗賣點……近年來,戲謔、審丑、顛覆等與主流價值取向相背離的“娛樂秀”屢見不鮮,暴露出公眾對“崇高”“偉大”等精神要素缺乏基本尊重和價值判斷的社會不良趨勢,所以更需要健康正面的文藝作品站出來,發揮引領功能。然而,囿于資本的裹挾和對金錢的盲目追求,一些文藝作品不但不能引領文化,反而唯迎合市場的消費心態馬首是瞻,只顧傳播、不顧接受,只顧文化符號、不顧文化內核,只顧集合外力、不顧修煉內功,只顧商業價值、不顧藝術品質,奇觀化、庸俗化和碎片化的創作理念導致作品精神矮化、內涵空洞,著實令人憂心。

    人們不禁要問,在這種環境下,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文藝作品?我認為,創作者應堅守對美的向往與追求,對心靈的撫慰和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把追求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好作品不僅僅是健康無害的,還應具備較高人文積淀和思想內核,能啟迪智慧、催生情感、引發思考,激起觀眾內心的共鳴,喚醒靈魂深處的某種能量,甚至能與這個偉大的時代相呼應,具備高貴的思想靈魂,并能成為偉大的精神文化遺產。

    趙鳳蘭(作者為《中國文化報》主任記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0-2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