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激活古村鎮的內動力

2014/10/27 12:31:20 點擊數: 【字體:



   
激活古村鎮的內動力
激活古村鎮的內動力

千燈古鎮
激活古村鎮的內動力

古鎮的小橋流水人家

    近30余年來,一些交通便利、文化知名度高的古村落已開發成旅游業的亮點,如周莊、西塘、朱家角、烏鎮等,雖然在那里也可能存在不當開發或過度開發的問題,但總體而言,該地的文化遺產受到重視與一定程度的保護。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絕大部分古村鎮交通不便,吸引不了足夠的外來投資,又缺乏足夠的文化遺產保護內在動力,加之大量中青年勞動力進城務工,當地文化遺產頹廢速度加快。

    古村鎮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珍寶。如:江西省贛縣白鷺村、江蘇省昆山市的千燈鎮和吳中區的甪直鎮都具有獨特的文化歷史。但由于自身發展潛能未被發掘出來,陷入一種有心無力的囧境。江西、江蘇的個案在古村鎮的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普遍性。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根本之舉是構建持久有效的內在動力機制。

    2003年初至2010年秋,筆者到日本的有關鄉鎮實地考察,覺得日本農村解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現代化問題的某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在邊遠的山鄉如何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以實現現代化,福島縣大沼郡三島町的經驗發人深省。三島町是個高寒地帶的古鄉鎮,20余年前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離開了那里,原先的8000多人,只剩下3000余人,這與當下中國許多古村鎮的情況十分相近。后來,在宮崎清等學者的推動下,當地將傳統工藝品與當代人的審美相結合,民族手工藝與現代化工業設計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文化影響與經濟效益,并復興了傳統的“冬之祭祈福”等民俗活動。如今,三島町的工藝美術館與傳統民俗已使該地成為旅游勝地,經濟效益在20年中提高了10倍。

    宮崎清在實踐中形成的“內發性開發”理念值得借鑒:一個地區用自己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推動鄉鎮建設計劃,稱為內發型;相反地,完全靠外界的幫助而進行的鄉鎮建設計劃,則稱為外發型。當地的居民與行政部門成為內發的鄉鎮建設的兩大支柱,彼此協調,攜手共進。

    我們建議如下:

    (一)使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根的理念成為中國人的國民意識,使其重要性與相關理念、政策、法規、部署傳播到每一鄉鎮、社區,成為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覺,為“屬地化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礎。

    (二)政府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有引領與規劃功能,要使之成為各地政府的歷史使命,成為政府總體考核的必要內容,而不僅僅是文化部門的行政事務;因為從根本上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事關中華民族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全面復興的公益性事業,所以應確定各級政府“守土有責”。

    (三)為了使有限的保護資金用在刀刃上,要由政府牽頭,組織相關部門、當地民眾代表與學者“三結合”的普查隊伍,摸清“家底”,使一些瀕于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搶救,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保護路徑。

    (四)各地人大應根據當地文化遺存制定相關保護政策、法規——包括出臺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激勵政策,以匯聚本土居民與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多種資源來共同保護;并對當地的旅游產業、文化產業明確提出“保護為主”的要求。

三個典型的古鎮

儒家文化薈萃白鷺村

    江西省贛縣白鷺村有69座古祠堂,這些逾800年歷史的古建筑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儒教之風。白鷺村始建于南宋紹興六年(1136),其創始人客家農夫鐘輿為唐朝名相鐘紹京的第16代孫。相傳他攜妻與二子從興國放鴨至此,夢到一群美麗的白鷺,白鷺便成了村名。明清時期,鐘輿后裔將這個僻野山村建設成了一個民間儒家文化的薈萃之地。

    祠堂里最典型的要數道光年間嘉興知府嚴崇儼生母王太夫人祠,是我國封建時代為數不多的女性祠堂。該祠前后二進,天井寬闊,繞天井而成的回形樓廊,樸素雅致。聽當地人說:在“文革”中,白鷺的古建筑遭到嚴重破壞,唯有王太夫人祠完好無損,因為當地居民對她的敬仰抵御了當時強大的政治沖擊。王太夫人一生相夫教子,培養出幾個優秀子女。她自己布衣素食,用家財為病人施藥,為貧者施糧衣,為死于白鷺的乞丐安葬。王太夫人死后,其子根據她的臨終囑咐建起了義倉,是村中赤貧子弟免費上學的地方,成為古代的“希望小學”。白鷺村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儒教信仰并沒有阻礙白鷺人走上革命之路。

    由于白鷺交通不便,至今還是以農業收入為主,仍有2000余名鐘氏后人聚居在該村。村里這片古祠堂保存完整,沒有一套新式民居相雜。然而,該村古建筑的維修需要較大的資金,村中難以承擔。雖然有香港企業家捐資修繕,但對整體的村落保護僅是杯水車薪。

昆曲發源地千燈鎮

    江蘇省昆山市的千燈鎮,離蘇州市中心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被人們稱為“金千燈”。

    這里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至今仍然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顧炎武的故居“貽安堂”為五進傳統建筑,磚刻門樓栩栩如生;顧炎武墓地旁的顧園,樓、閣、亭、軒檐牙相啄,廊、橋、池、溪曲徑盤回,體現著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審美。顧炎武故居門前有一副對聯:“落照昆山掩玉色,遠分秦望感人思”,是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駐蹕千燈時寫下的一句詩,表達了對這位漢族哲人的敬意。

    千燈古鎮還是昆曲的發源地。元末明初的顧堅被人們敬為昆曲鼻祖。鎮內有座“顧堅紀念館”。館內一樓是展館,通過顧堅的一生折射中國戲曲發展史;二樓有一個別致的古戲臺,戲臺頂部為中空的藻頂,里面交錯排列著鳳頭與龍頭狀的木“仰”,是古代的“音箱”。

江南“橋都”甪直鎮

    蘇州市吳中區的甪直古鎮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里的古鎮區中現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41座,其造型各異、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平頂橋,也有裝飾性很強的雙橋、左右相鄰的姊妹橋和方便鎮民的平橋。其橋梁的密度,遠超過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它有千年古剎——保圣寺。保圣寺建于公元503年,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現在仍然有唐代塑圣楊惠之做的泥塑羅漢。古鎮還有葉圣陶紀念館、萬盛米行、沈宅、水鄉農具博物館、蕭芳芳演藝館、王韜紀念館、出土文物館等一大批歷史人文景觀,無不在訴說著這個小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當地別具一格的民俗服飾。以甪直為中心的360平方公里的水鄉地區,農村婦女的服飾多以碩大的發留、眾多的飾品、精美的服飾為特征,而以甪直古鎮最具代表性。

    千燈和甪直古鎮都只是在通往蘇州的二類交通線上,但如果激發出他們的內動力,是可以達成保護與發展雙贏的。

    (作者單位:上海市社科院文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10-2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