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賀齊平定山越,在新安江兩岸設置了遂安縣、淳安縣,并在淳安縣設置新都郡,后改睦州,至今已有1800余年。
1958年,新安江水庫建成,兩座古城淹沒于湖底。淳安人白手起家,重建家園,一切從零開始。
半個世紀以來,老輩淳安人從來沒有放棄挖掘和搶救曾經的老物件。本刊了解到,在千島湖石窟群中,保留著3000余件鄉愁鄉情老物件,也被淳安人稱之為淳安最大的“非官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千島湖石窟群位于千島湖青溪中學旁,離西園廣場僅1公里左右。石窟群中設置了山越麻繡展館、百琴樓石磬文化展館等多個展館和“鄉愁鄉情”的老行當文博園、老物件長廊、謎窟等。
我們一起看看,這其中有多少件東西可以喚起你深深的鄉愁,可以見證淳安1800多年的新安文化。
收藏了1800余年的山越麻繡和整套制作工藝
千島湖石窟群的山越麻繡館收藏了麻繡展品整套制作程序工藝,是目前國內首創的麻繡專題展覽館,且山越麻繡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之所以叫山越麻繡,是因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新安江流域興起山越族,他們大多生活在山區,漢唐史藉稱之為“山越”。淳安原為山越人居住之地,而當時在新安江流域隱居了一批宮廷貴族與善長刺繡藝術的繡娘,所繡之物正是“麻繡”。
據史料記載,當時這一帶老百姓自己種麻搓線,漂紗紡織麻布,解決穿衣用布問題,后來逐漸成了浙皖山區一帶家庭收入。如今淳安的八都源(王阜鄉)一帶還流傳著山越先民留存下來的這種古老民間紡織刺繡藝術。
麻繡是一種麻布挑花手工藝制品,以麻布為基本原料。夏季黃麻、苧麻成熟收割后,浸入水中泡3至6小時,去除麻皮殼,梳成麻絲,搓成線,紡成紗,然后用柴木灰漂白,再用木織機織成布。麻布有本色或用青靛染成青色。
傳說麻布挑花已成當地的一種習俗:婦女在結婚前,要為丈夫挑兩塊圍布,兩個飯袋(裝玉米餅用)。新婚后,丈夫出門或上山干活,都要圍上新圍布帶上新飯袋。村里人都要朝圍布、飯袋看,看花挑得如何。挑得好,說明新媳婦聰明能干;挑得粗造,說明新媳婦笨手笨腳,丈夫也臉上無光。
用麻布制做的物品有麻布衣、麻布褲、麻襪、長短腰扎布、長短麻袋、麻布茶袋、飯袋,還有麻布蚊帳、背袋、長背帶、帽子等等。
為了顯示當地生活的豐富性,心靈手巧的村姑繡娘以布的孔眼為針步,在麻布上描龍繡鳳,制圖作畫,所有圖案世代相傳,少有變化,并成為當地女孩的嫁妝,也成為當地成年男女的重要衣飾品。她們把大自然花草鳥獸,用白色或青色的細麻線形如甲骨文字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挑繡出一件件、一塊塊寓意吉祥美好、構圖形象生動、令人賞心悅目的麻布繡品——麻繡。
傳承純正完好的南宋時期的百琴樓石磬
千島湖石窟群里的又一大特色,就是南宋時期的百琴樓石磬文化展館,目前已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和縣級文創基地。
為了弘揚千島湖水下千年古琴文化,尋覓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贊詠的“百琴樓”文化之根,挖掘和傳承已失傳的南宋寧宗皇后楊桂枝宮廷磬樂文化和南宋“百琴樓”石磬樂器之神韻,使千年塵封的奇石神樂“淳安石磬”重見天日,再放光彩,千島湖石窟群百琴樓石磬文化展館展示的千島湖百琴樓石磬文化,不僅再現了水下千年古樂神韻,傳承著“百琴樓”工藝石琴文化,而且還為淳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與千島湖旅游有機結合,達到有效的保護與利用,開創了一條成功之路。
據有關史料記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淳安瀛山書院期間曾對當時造型各異、音質純正的“淳安石磬”贊嘆不已,并著有著名的《康唐百琴樓歌》以賦淳安石琴之韻美。
為挖掘失傳已久的古代宮廷文化石磬樂器之神韻,使千島湖“百琴樓”的石磬文化得以傳承,讓世界上最早的樂器石磬,千島湖“會唱歌的石頭”唱響全國,唱響世界,石窟群百琴樓石磬文化展館在廣泛吸收傳統的“淳安石磬”工藝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千島湖豐富的石材、木材資源,大膽創新。
起先,仿造布幣、刀幣、魚幣、吉祥錢等歷代錢幣,組合開發了“石泉樂器”,取得了成功經驗之后,先后又開發出“編磬”(24-72片)、“魚磬”、“條磬”、“云磬”、“特磬”、“鐘磬”等30余種石磬作品。這些石磬作品,古樸典雅,精美絕倫,音質純正,造型各異,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各種樂曲,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淳安石磬的傳承和成功開發,已引起了國內外收藏、美術、音樂、錢幣、文博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并赴現場參觀學習。
形色多樣的“鄉愁鄉情”老行當老物件
“龍、鳳”榨油機: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對“龍、鳳”榨油機(俗稱公、母油榨),是水下古城民間用于榨菜油、茶油、麻油、桐油等食用油與工業用油的木制榨油機。
山核桃木磨:是一種用來把山核桃外面一層青皮殼剝脫的木制磨用一棵獨木做成非常奇特,現在生活在山核桃之鄉的年青人都不知其功能。
茶捻機:分“方、園、三角”型和1至4桶茶捻機是用來制作炒青茶葉的機器,通過茶捻機加工,可提高炒青茶的生產量。這是全國唯獨成組的茶捻機。
石磨:也稱夫妻磨,一般由一男一女操作,是將麥、米、豆等磨成粉的用具。鄉愁長廊中共有10余種類磨型,有多個清代年款的石磨。
水車(亦稱龍骨水車):是過去常用的農田提水灌溉的主要農具,早在三國時期山越人就已經發明了,主要分單人手搖和兩三人腳踩。這些水車上的刮水板一節節連接起來很象龍脊髓骨,所以,又稱龍骨水車。最早的有清代年款的木制水車。
揚谷機:這里用來分離谷殼的農具,它利用重力作用,在卷葉扇動稻谷下落的過程中,使飽滿的谷子落到較近的谷槽而較輕的谷殼則吹到揚谷機的外面。經過幾次的扇谷,最后得取的就是顆粒飽滿均勻的稻谷了。也可將油菜籽分離籽殼。
煙榨:是早期水下古城煙民用來壓刨煙絲的器具。
焰火火銃(槍):是昔日水下古城大戶人家用來放焰花的器具有一筒三筒六筒到十二筒和裝焰火火藥的牛角筒。
魚簍:在水下古城新安江小溪流抓魚蝦用的。各種抓魚蝦器具。
石頭秤砣:是水下古城里的老物件,也表明了水下古城曾經繁華的商貿業。移民們因為需要用它壓在咸菜缸里腌咸菜。故將其也移上了新居。這些石頭秤砣匯集成館被譽為“中國石權”第一館有造型各異的石權1300多個達30余噸重,屬世界之最。記者 胡月華 通訊員 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