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事件:《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遇到瓶頸
核心觀點:不妨借鑒一下綜藝節目中各種各樣的游戲形式,甚至是當下最火的真人秀節目,讓比賽的形式更加豐富從而提高難度。
在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舉辦的研討會中,在種種現實情況下,總導演關正文提出了文化類節目如何在電視中長久生存的探討。為何文化節目在去年迅速爆紅之后,僅僅一年就又遇到瓶頸呢?
“文化節目該如何服務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觀眾,這是未來我們該考慮的。”總導演關正文在研討會上這樣說道。從第一屆《漢字聽寫》開始,題庫較難,字詞生僻的問題就一直被討論。文化節目到底應該如何選擇,是不是應該把文化中最精美的內容介紹給觀眾。筆者認為這些文化中的精華是不可以被拋棄的,但是從接受程度上來說,符合觀眾知識水平的內容,似乎更容易被接受,這一點和教育有些相似。
文化節目的接受程度和受眾的文化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過于深奧的內容觀眾就會的感覺陌生,缺少興趣。今年的《漢字聽寫》主題為“讓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很顯然“古籍”中的漢字至少不適合當下最大觀眾群的文化水平。想必即使在古代,這些古籍中的生僻字詞也不一定都能在普通百姓中廣為使用。這樣節目就成為了知識分子、甚至高端知識分子的狂歡,變成了一種小眾行為。而對于電視中的文化節目來說,如果可以服務最廣大的觀眾群,必然意義更大。
其實在漢字書寫的問題上,去年節目組在宣傳過程中就曾經提到過,中國人正在面臨一個手寫漢字能力退化的現狀。而這個退化不僅僅是復雜漢字、生僻字的退化,甚至常用漢字中都會經常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節目組不妨換一種思路,去關注普通大眾的書寫能力。
筆者曾經多次在發布會和采訪中聽到過關正文導演對題目難度進行闡釋,因為中國學生特有的應試能力,易錯的常用字根本無法難住他們,無法賽出結果。筆者認為,聽寫這種在學生日常學習中最常見的形式,稍顯簡單,這樣節目只能不斷地提高難度才能比出結果。這一點不妨借鑒一下綜藝節目中各種各樣的游戲形式,甚至是當下最火的真人秀節目,讓比賽的形式更加豐富從而提高難度。畢竟文化類節目收視高、受眾廣,不僅僅收獲的是金錢,更是在提高國民文化水平上做出貢獻。
解辰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