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關注目前中國基層的文化建設到底在做什么,所以我到梁平縣來。通過這兩天的所見所聞,讓我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在基層萌動。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在20世紀的某些時期遭到了破壞,但它是一種幾千年以來形成的社會心理,一種不說話的精神存在,一個價值系統。實踐表明,在我們黃皮膚人的軀殼里,不可能包含一個西方的靈魂,不可能裝一個西方的精神文化,只能裝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幾千年來深深根植于中國家庭之中,家庭成員按照親親的原則生活著,并擴展于社會。但一段時期,我們這個社會被強制以階級斗爭來充滿和代替傳統文化,所以中國社會就變形了。我曾經在1972年到過曲阜,看見孔子的墓被挖成一個大水坑,碑也被推倒在地。試想,全世界有哪個民族如此去摧毀自己的祖宗?因此,文化彎路啟示我們:我們的文化只能選擇以儒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當然,我們對于西方文化,當然要吸取其精華,故步自封是走不通的。
《易經》是儒家思想之源。孔子提倡“仁”,孟子發現人性善,主要解決的是我們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問題。而《周易》講的是我們中國人的宇宙模式。來知德研究《周易》,他以易數構建宇宙,同時也具有很高的道德水準和人生哲學,并關注地方文化建設。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梁平是很富有的,像這樣的大儒家,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諸位生逢當下,是很幸運的,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正是中國崛起的時代。但是,如果沒有以儒家為核心的文化,我們的崛起就沒有根基。因此,中國自上而下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偉大的進步。
中國各地的文化重建,首先就是把地方的先進先賢文化挖掘出來。我認為梁平走在了地方文化建設的前面。來知德在那樣一個混亂、黑暗、荒唐的時代,他始終能保持風骨,就是一種儒家對天下的責任。他一生對天下的責任心和貢獻,就是梁平最大的精神財富。來知德,就如其名字一樣,一輩子崇德,為社會,為學術,為民族奉獻。當然,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德與法都重要,二者結合就是東西方文化的結合,這當是重建中國文化的道路。原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謝幼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