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工縫制的《木卡姆》。作者單秀梅以針線為工具,運用立體刺繡等傳統技法,通過改變富有彈性材質的外在形狀而塑造成藝術形象,采用高彈布,包裹彈力棉,以針線帶筆在球體上塑造五官,根據人物特點塑造不同形象,完全用線勒出凹凸五官。
右:手工腰帶。作者Ben Zion David通過手工創作珠寶首飾和猶太文物設計,將標準銀細線旋鈕、編織成傳統的也門金銀絲工藝品圖案。
50年前,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創立時提出:“團結世界各個國家的手工藝匠人和業界朋友,保護珍貴的手工藝文化遺產,傳承發展世界手工藝文化,為世界各國手工藝人謀求福祉,推動手工藝文化與現代文明接軌,讓生活在現代文明時代的人們意識到手工藝的價值,認同手工藝文化。”
近日在江蘇南通1895創意產業園舉行的“2014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匯集了世界40多個國家的雕塑、陶瓷、金屬、首飾、漆器、玻璃藝術品、纖維藝術品、地毯掛毯、編織工藝品、刺繡、傳統工藝品等11大類、300多件作品,全面展示了手工藝文化的獨特魅力。
激發當代工藝創新
本次展覽由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南通市人民政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組委會共征集到國際作品175件,國內作品696件。第一輪評審共入選375件,最終選出特、金、銀、銅獲獎作品共28個。
展覽主題為“工藝美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旨在通過世界各地區工藝美術作品的集中展示,全面反映世界各地區中青年手工藝專業技藝人員的創意、設計及制作水平,展現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工藝美術的完美融合。
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亞太區主席Ghada博士感謝南通市為當代工藝美術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她說,南通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致力于利用優秀的文化傳統來不斷推動、保護手工藝行業的發展。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成立與發展,充分證明了南通市政府和南通人民對文化遺產的重視。
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長周鄭生說,本次展覽能夠為當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全新的視角觀念,激發當代工藝創新、創意的新潮流,不僅是世界各國藝術家展現其自身才華與創意的平臺,更能為促進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發掘更多的新生力量。
開幕式上,“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南通)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希望吸引世界各國手工藝人落戶南通,打造一個融創意設計、展示、交易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提升南通在世界工藝美術領域的影響力。
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展覽期間舉辦了“當代工藝美術設計國際論壇”,邀請國際工藝美術專家擔任演講嘉賓,探討傳統工藝美術品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及現代工藝美術品的狀態。
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歐洲協會主席Rosy Greenlees女士第一次訪問中國,在南通她高興地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工藝人。她說,一直以來,手工藝的定義都是模糊的、復雜的,在國際背景下尤其如此。植根于特定文化的傳統手工藝活動多種多樣,從馬耳他的花邊織物到意大利的皮革制品,從東歐國家的作坊玻璃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更具設計或美術感的工藝品。她提出:“實際上,我們既可將‘手工藝’‘設計’和‘創意’這些詞當做名詞來看,也可以當做動詞來看。手工藝是一種創造活動。”
藝術家、策展人Terry Martin前幾天參加了浙江東陽的世界工藝文化節,目睹了世界各地的雕刻者現場如何工作。他引用一位美國設計師的話:“尊重并理解過去的成果,然后準備拋棄它們。”他認為,失傳是傳統手工藝面臨的最大窘境,必須向那些面臨失傳的手工藝注入新的活力,為它們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在東陽39位各地的木雕者同心同力創作一件作品,給他很多啟示:“我們可以從那些繼承偉大傳統的人身上學到東西,也可以從那些改變我們創作和思維方式的人那里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創意的新世界。”
現代生活中還需要手工藝嗎?王敏在提交的論文《生活與手工藝,且行且相依》中寫道:“傳統工藝面臨的生存危機所遺棄的應是一些與現代生活完全脫離的部分,而從造物需求到造物體驗中蘊含的人類積累的生活智慧精髓應該繼承。”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真正的手工藝和廚藝都反對過度工業化和其制作過程中匱乏精神文化的追求。“工藝融入生活,才能走得更遠。手工藝之美要獲得新生,必須回到日常生活的世界中來。”
林升棟在《工藝美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提出:“工藝美術是物質產品,也是精神產物,同一領域中的兩個不同概念必須定義劃分出普通工藝美術品和精致工藝美術品。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工藝美術將發展為藝術欣賞的高端路線。”他堅信,只要審美存在,工藝美術事業必然存在。手工藝不會在生活中消失,反而會有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