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太原11月12日電 (胡健 通訊員宣林)記者12日從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研究院獲悉,來自日本筑波大學、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大同大學和云岡石窟研究院的9位學者發(fā)布了一年來對云岡石窟研究的新成果。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八木春生此次將研究重心轉(zhuǎn)向工匠,分析出不同石窟工匠的雕鑿差異。
這一成果是在一周前舉行的2014年中日云岡學術研討會上發(fā)布。八木春生教授發(fā)表《關于云岡第5、6窟工匠系統(tǒng)的問題》的研究報告,他根據(jù)第5、6窟圖像與此前所開洞窟圖像作關聯(lián)性分析后,認為第5窟和第6窟的雕鑿工匠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其中第5窟工匠與曇曜五窟和第11、13窟的工匠有淵源;第6窟的工匠則繼承了第7、8、9、10、12窟的傳統(tǒng)。
八木春生現(xiàn)任職于日本筑波大學,是目前日本國內(nèi)研究云岡石窟最知名的人士之一,著有專著《云岡石窟文樣論》。這是他第五次來到云岡石窟和中國學者一同參與研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再次來到云岡,有種“回家”的感覺,云岡石窟這處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對于日本來說是一處特別的石窟,雙方的學術交流活動非常重要。
此外,來自日本筑波大學的熊阪聰美發(fā)表的《云岡第11至13窟外壁窟龕的演變》指出了第11至13窟外壁窟龕對第5窟的影響;云岡石窟研究院員小中發(fā)表的《云岡第20窟西立佛原狀調(diào)查及三佛問題討論》分析研究了第20窟外壁坍塌的原因和時間;云岡石窟研究院趙昆雨發(fā)表的《平城:北魏墓葬中的音樂形象》對了解平城時代的社會音樂風尚具有重要意義。
除日本筑波大學和云岡石窟研究院的學者外,來自臺灣屏東教育大學的教授李美燕,分享了她對《云岡石窟第6窟中伎樂供養(yǎng)的意義與實踐》研究;來自大同大學的孫瑜、李海林、楊俊芳三位學者也分別以《北魏宗室崇佛現(xiàn)象研究》、《十六國少數(shù)民族政權與佛教關系研究》、《云岡石窟飛天服飾研究為題》,講解了他們在北魏佛教史以及石窟寺方面的研究成果。
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表示,中日云岡研討會是一場務實的學術研討會,能及時反映對云岡石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云岡石窟景區(qū)自2008年擴建整治以來,學術研究、文化事業(yè)、高校合作、數(shù)字化建設、泥塑壁畫修復、圖書出版、石窟考古整理工作等都相繼開展。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的云岡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間,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4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