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簡牘帛書20世紀70年代初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這些簡帛文獻,年代最早的可能抄于秦末漢初,年代最晚的抄寫于漢文帝時期,包括《周易經傳》《老子》等五十余種文獻,內容涉及先秦秦漢的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科技等眾多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意義。40年來,相關的研究和專著汗牛充棟,但由于種種原因,原始文獻本身一直未能完全發表。
座談會上,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說:“盡管40年來馬王堆簡帛整理已經取得了大量成績,但一部完整的簡帛文獻整理發表一直是學術界的希望。”他介紹,2008年9月,為全面整理這批珍貴文獻,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華書局三方啟動編纂出版合作項目。耗費六年之功,《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得以出版發行。
此次整理在圖版拼接、文字釋讀等方面均取得重要進展。《集成》共分七冊,前兩冊為整理圖版,中間四冊為釋文注釋,第七冊為原始圖版。公布的簡帛資料既有原始圖版,又有拼合復原圖,還公布了所有有字反印文、滲印文和無字空白頁,以及各種殘碎帛片。此外,書后還附有一、三號墓T形帛畫、車馬儀仗圖、行樂圖等帛畫資料。
《集成》學術顧問、歷史學家李學勤認為,馬王堆簡帛的價值是多方面的,《集成》的出版是馬王堆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學術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從歷史學角度來說,它的出土地點、所在年代都很特殊。過去史學界一直認為漢文帝時期經濟沒有很大起色,而馬王堆的出土讓我們看到該地區一位諸侯國丞相在經濟、政治各方面的力量之充沛,以及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之高。馬王堆簡帛也讓今人看到了楚地文化傳承的關系以及當時整個學術文化發展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