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傳承與發展的時代交響——關于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的思考

2014/11/13 9:52:42 點擊數: 【字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其本質就是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促進新時期經濟文化的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這個民族成熟的標志。保護和管理好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既是運河城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守護運河城市文化獨特性和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要一環,對于促進運河城市在新的發展時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管理的現實訴求

    盡管中國大運河已成為世界遺產,但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現狀依然嚴峻。自20世紀后期起,中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市文化生態受到沖擊,個性特色逐漸消失。在這一進程中,代表著城市文化記憶的傳統建筑大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現代高層建筑群、絢麗多彩的城市花園,城市建筑形象千篇一律,城市固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大量流失。城市商業過度開發,不同程度扭曲了遺產的本真性現象時有發生。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大運河城市正經歷著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轉型期,人們開始關注本土文化的問題,關注自身生存的文化基因,關注城市歷史的精神價值。城市文化的自覺意識日益凸顯。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激活了我們傳承民族文化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與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是一個城市文化的靈魂。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是運河人家世世代代累積的成果,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維系一個城市共同記憶的情感紐帶。大運河城市是中國城市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就是對運河城市歷史文化生態的完整性、原真性、安全性的守護、傳承和發展。

    二、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的多重交織

    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是多重利益的交織,如何協同、制衡各方利益,需要我們自覺深刻地了解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認識大運河城市的文化傳統。

    眾所周知,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涵蓋很廣泛的概念,它主要以精神狀態為存在形式,泛指人們從事一切與文化活動有關的生產和生活內容的總稱。事實上,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愛德華·泰勒),指向的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當然,文化加了“資源”一詞,往往就意味著它已經擁有時間性(歷史)、可資利用性(創造新價值)等含義。換言之,文化資源可用于指稱人類文化中能夠傳承下來、可資利用的那部分內容和形式。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和質量高低直接對當地文化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就是一種全民共同擁有的社會財富,它同時體現為有形的物質載體和無形的精神資產。中國大運河自開鑿至今,經歷了2400余年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積累十分豐富。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有不同的類型,如果我們要對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分類的話,從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分類。從意識層面上說,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所蘊藏的歷史內涵和現實內涵是多層面、多方位的。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吸納了當時中國文化最發達、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文化精華,至今影響我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從日常生活形態來看,大運河文化分布的地域遼闊,呈帶狀形空間分布,是南北區域文化長期交流融合的結果,當然也是運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從衣食住行發展出復雜多樣的方式,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異彩紛呈,凸現了運河人家豐富的生活情態和別具匠心的創造力。不同的文化資源,豐富了運河文化,使得運河文化資源的來源具有了多樣性,推動了城市文化的孕育和發展,促進了運河流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大運河世界遺產是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具體而言,“大運河遺產,包括隋唐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水工遺存,各類伴生歷史遺存、歷史街區村鎮,以及相關聯的環境景觀等。近代以來興建的大運河水工設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價值的,屬于本辦法所稱的大運河遺產。”(2012年《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對大運河世界遺產的表述是“包括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這些遺產根據地理分布情況,分別位于31個遺產區內。”在這些明確闡述的“大運河世界遺產”中,顯然還包括依附其上或承載于斯的更具廣泛意義的文化資源,諸如水利工程技術、建筑技藝、手工文化、民間故事、歷史演義,以及與運河人家日常生活形態緊密相關的宗教禮儀、節慶風俗、語言文學、音樂歌舞、曲藝雜耍、商幫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這些文化遺產同樣需要我們保護與管理。沒有這些文化資源,剩下的只是蒼白的沒有故事、沒有精神、沒有人文意蘊的“軀殼”。

    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護是管理的目標,發展是管理的方向。管理(Manage)是指在社會組織中,管理者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其本質指向目標、協調、組織機制、人的因素四個維度。大運河世界遺產管理是以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指向的活動;在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過程中,復雜因素的統籌協調是管理的基本功能;并且,為了更好地實現管理的目標及功能,需要建立嚴格、有效、易于執行的法規制度,以及與之相契合的嚴密、高效、權威的組織機構;在實施保護與管理的過程中,人是根本的因素,通過監督、培訓、獎懲等方式予以管理。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大運河世界遺產僅僅保護是不夠的,應該先保護然后再規劃可持續發展,保護是首位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

    一直以來,對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創新整合,在傳承運河城市文化精神和構建多元文化格局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就是對國家優秀文化傳統的一種繼承和景仰,是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當代人對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極態度。大運河城市是一個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大運河始終蘊含著與時俱進的思想活力,不斷積淀形成了城市歷史的優良文化傳統,并以其博大的胸懷、獨立的文化品格面對世界,融入到國際文化視野中,為弘揚中華文明,發展當代運河文化經濟發揮著積極作用。

    三、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管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人類積累的一切文化遺產或創造發明成果,都是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活動進一步發展的資源。經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也是人類文化創造的基礎。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是運河兩岸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勞動創造的成果,這種創造性的活動將不斷地面向未來,永續發展。

    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是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民眾生活質量。世界遺產具有五大功能,即:“科學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啟智功能和創作山水文化體驗活動的功能。”應當“努力在保護、可持續性和發展之間尋求適當而合理的平衡,通過適當的工作,使世界遺產資源得到保護,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社區生活質量做出貢獻”(2002年《世界遺產布達佩斯宣言》)。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產業的中心任務是將有限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服務民生的文化產品,即文化實物產品、文化服務產品及其衍生形態,從而實現其當代價值。文化產業的核心就是文化資源,發展運河城市的文化產業,需要運用運河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全面整合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提升文化資源的再造力和生產力,創造性地構建當代運河城市文化。

    不必諱言,市場經濟實現了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并為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提供了物質基礎。其實,當我們把歷史文化視為一種資源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隱含著一種經濟學觀點,即將歷史文化資源價值置于社會經濟層面來認識,并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探尋其價值實現的科學途徑。

    我們必須指出,一種文化資源價值生成是一個系統作用的結果,文化本身就應具有其完整性、原真性,尤其作為世界遺產的歷史遺存更是如此。大運河世界遺產是與其環境共生的,只有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它才是真實的存在形態,并且具有最大的價值可能性。如果喪失所依托的人文及自然環境,將原有的文化生態打破,只是空間上的簡單移植、復制,其價值含量必將消損,甚至徹底丟失。不管市場如何變化,要使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持久的價值,就需要保持比較完整的存在形態。當歷史文化資源被轉化為可資消費的文化形態,人們對其最大預期就是“原汁原味”。在一個多元的時代,人們尊重的是文化的差異性,是那些具有獨特性的文化。同時,有必要指出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不僅僅是經濟價值,市場之于文化資源的價值開發,是有邊界限制的,它不可能將任何歷史文化資源都生成直接的經濟價值,那些未能轉化成直接經濟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樣具有價值。

    對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管理,就是要妥善協調好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關系,歷史文化資源只有在保護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如果沒有文化遺產、文化景觀等文化資源的保存和完善,就不可能有旅游業的興盛。因此,保護文化資源不僅可以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是為城市產業轉型創造條件。妥善解決好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價值。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具體操作上,都必須從整體著眼,從本源起步,正確理解和把握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特有屬性。

    文化產業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區域市場的競爭,重視文化資源生產的區域化發展,強調文化資源所屬地區、所屬民族、所屬國家的優先占有權和優先使用權。我們應當站在更高、更廣的角度上,進行大運河城市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大整合。區域化發展能夠促進和實現多種資源群最優配置,互為呼應、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形成一定規模的區域集群,合理布局城市產業結構,降低文化生產成本,構建運河城市地緣優勢,從而形成城市間的競爭合力。

    在對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和有序開發的過程中,還必須以創新理念和創新實踐貫通全程,文化資源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知識、智力及其融合程度。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資本屬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智能資產的結構決定。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遠的靈魂,也是文化資源保護與管理的永遠的靈魂。通過人的智力運作發揮知識的創造力,在文化產業運行中不斷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增值。從文化生產的普遍規律而言,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生成必然與其創造性生產活動聯系在一起。我們越是能進行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就越能實現其價值。總之,大運河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提升運河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環節,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把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促進城市文化發展作為重要發展戰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選擇。

    (李道國,江南大學教授,大運河文化研究院秘書長、本刊副主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1-13)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