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三綱五常”曾長期被視為核心的價值觀。應該說,這一傳統的價值觀中有糟粕的部分,但其是否已徹底貶值、應該拋棄,值得我們認真反思。以“五常”為例,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基本的道德信條,應該說是超越時空、普適性的,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常”,就是“永恒”的意思。任何時代人都應該、也必須有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都必須講誠信。一個社會中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的道德信條,那是難以想象的。
現在很多人主張讀《孝經》,還有人提出了“新二十四孝”。我認為,讀《孝經》還不能盲目地讀。古人說孝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無論是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官員之孝、平民之孝,還是小孝、大孝,其實都是單向的,就是要子女對父母盡孝,卻從來沒有談到父母親對子女該做什么。也許在古人看來,父母生養了子女,給了子女無私的愛,這已經足夠了,子女應該無條件地感恩、報答。但問題在于,同樣是父母,有的培養了優秀的子女,有的卻很失敗,這會反過來嚴重影響子女“盡孝”的質量。在一次公益講座中,有一主講人提到“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什么是“貴人”?就是能夠在關鍵時候幫助你的人。《周易》講:“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里的大人就是貴人。但人在什么時候能遇見貴人?實際上,父母就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位貴人。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有良好的人格教育、智慧教育,那他一定會出人頭地,時時處處都有貴人相助。可見,孝是一種雙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父母能夠將子女教育好、培養好,那子女盡孝的質量就高。反之亦然。
(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主任、湖南佛協船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 劉立夫)